醫療聯合體,簡稱醫聯體,包括醫療集團,是以具有技術、人才、管理、服務優勢及良好社會基礎的醫院為中心,由多個具有法人資格的醫院及多個投資、管理機構共同參與,或采取資產重組、合并、兼并、合作、合資等形式形成的醫療機構集合。
醫聯體這一概念已經成為醫療圈最熱的概念之一。
自從今年年初衛生部明確提出要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醫聯體以來,全國不少地方都在探索醫聯體模式。但是,伴隨這一概念的爭議也沒有停歇。在近日沈陽盛京醫院舉行的第九屆中國醫院院長論壇上,不少三甲醫院院長和行業人士表示,醫聯體未來發展面臨重重障礙。甚至有部分人士認為,醫聯體這一提法在若干年后可能消失。
高度依賴地方政府
醫聯體的概念其實非常寬泛,組成醫聯體的醫院并非像行業外人士所想象的靠產權關系連接,而是大多靠松散的紐帶連接。
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對醫聯體的定義是:醫療聯合體,簡稱醫聯體,包括醫療集團,是以具有技術、人才、管理、服務優勢及良好社會基礎的醫院為中心,由多個具有法人資格的醫院及多個投資、管理機構共同參與,或采取資產重組、合并、兼并、合作、合資等形式形成的醫療機構集合。
從北京來看,目前北京成立的三家醫聯體:朝陽醫院、友誼醫院和世紀壇醫院醫聯體,都是由三甲醫院牽頭,聯合多家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的縱向從上到下的金字塔結構。簡單地說,醫聯體可以看作由多家醫院組成的醫院聯盟。
從目前幾家較為成功的醫聯體來看,這些醫聯體都是在新一輪醫改之前就獲得了當地主管部門的支持,能夠對同一區域內的多家公立醫院進行重組和整合。
馬鞍山醫療集團包括旗下馬鞍山市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市中醫院、市傳染病醫院以及市昭明社區衛生服務站5家醫院,成立于2008年6月。該醫療集團副總院長夏慧新表示,整合之前馬鞍山市屬的公立醫院困難重重。
“政府對我們的整合非常支持。”夏慧新表示,當時成立醫聯體也是形勢所迫,于是搞橫向聯合,優化結構,資源共享。比如把優質資源整合后,成立了統一的臨床檢驗中心、信息中心、藥品采購管理中心、影像中心、技能培訓中心,還有集團的健康管理中心等等。
臺州恩澤醫療集團目前擁有5家醫院,包括一家三甲醫院、一家三乙醫院、一家二甲醫院,還有兩家專科醫院,5家醫院都在臺州市內,屬于橫向聯合。目前,該醫療集團共有3200張病床,去年有297萬人次門診量,年收入20多億元。
臺州恩澤醫療集團主任陳海嘯坦承,“我們能夠和這幾家醫院在資本上進行整合,是因為政府有意愿。”
多重阻礙
今年6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集團正式掛牌。盛京醫院是遼寧省規模最大的醫院,去年資產31億元,完成收入35億元。盛京醫院院長郭啟勇介紹,成立醫院集團后,盛京醫院集團管理的醫院在遼寧全省范圍內達到8家,而除了盛京醫院以外,其他7家都是托管形式,期限是30年。
除了上述多家醫聯體外,國內各地各種形式的醫聯體更是層出不窮。但是對于醫聯體的未來,各方看法不一。自從今年衛計委主任李斌走馬上任以來,醫聯體的提法又顯得比以往沉寂一些,一位資深行業人士甚至認為,新的一屆衛計委對醫聯體有不同的考慮,這一概念甚至有可能在3年內消失或被其他概念所取代。
層層管控下,醫療資源難以流動是醫院以及醫聯體難以發展的根源。一位院長表示,醫院的人是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管理,醫療保險的錢也是由社保部門管理,行政準入和行業管理是由衛計委管理,發展是由國家發改委管,多個部門管理,讓醫院發展難施拳腳。
歸各個國家部門管理還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醫院要受到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的管理,地級、市級、縣級,哪一級不同意,醫療資源都無法流通。陳海嘯認為,現在中國的醫療資源總量不夠、結構也不合理,目前政府的策略是鼓勵醫療資源下沉,另外鼓勵民資進來。
“你公立醫院去托管民營醫院是一種什么模式?公立醫院本身是公益性的,你托管一家民營醫院,是通過民營醫院賺錢嗎?不管民營醫院托管公立醫院也好,還是某些藥廠去托管醫院也好,都是違反經典公共衛生學原理。”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認為,對于基層醫院遇到困難,政府的解決方式就應該是政府撥款。但是在另一種形式下,即政府打算對醫療服務采用政府購買的形式,倒是可以考慮托管公立醫院。
缺乏資本紐帶
在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看來,醫聯體其實內部聯系的差異很大,緊密聯系的如進行產權合并,還有一些托管的醫療聯盟,松散的比如只有大醫院對基層醫院進行技術支持的,還有只進行醫生培訓的等等,不一而足。
托管是目前醫聯體中一種常見的形式,因為一下子獲得一家醫院的產權并不現實。在莊一強看來,托管的結果經常是,托管得好和托管得很差都是雙方分手,往往只有托管得半死不活的倒是聯系緊密,需要天天開會研究怎么提高。
莊一強認為,由兩家以上醫院組成的醫聯體,不管它未來叫什么,要想長久下去,必須要有四個紐帶。首先是要有利益紐帶,第二要有人才紐帶,第三還要有信息紐帶;電子病歷、電子信息能在聯盟成員中共享,不能你做過檢查到我這里還要再做一遍。最后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是具備資本紐帶,建立資本紐帶的聯盟肯定能長期合作下去。囿于公立醫院受到各地衛生局的管制,民營醫院更容易通過資本紐帶形成醫療集團。不過,國內的民營醫療集團目前極為弱小。根據中國醫院協會對國內公立醫院的統計,目前三甲醫院在1000家以內,縣級醫院(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兩萬多家。雖然公立和民營醫院的比例,從機構數上看,公立醫院占60%,民營醫院占40%,兩者相差不大,但是從床位數或者服務量(指門診病人和出院病人的人數)上看,公立醫院占90%,民營醫院僅占10%。因此,想通過民營醫院在國內形成強大的醫聯體,目前還不現實。
今年8月,北京市衛生局表示,到今年年末,每個區縣至少有一家醫聯體簽約并運行,而到明年年末,將有可能在北京市區域內,建立20個左右的醫聯體,到2015年爭取實現對居民的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