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意見》都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開放的態度。對社會力量參與健康服務產業,政府釋放出了積極的引導信號,這也意味著未來對社會資本進入的門檻會有所松動,將有更多社會資本投資健康服務產業。
“零門檻”:患者方便 民資滿意
近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健康服務業的新概念,即以醫療服務為核心的“大健康業”,包括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及相關服務,涉及藥品、醫療器械、健身產品、保健用品和食品等支撐產業。意見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使之成為提升全民健康素質,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我國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居民健康意識的增強,使人們的健康服務需求不斷增長。然而,在我國,無論是公立醫療衛生部門還是社會養老等健康服務行業目前都難以滿足城鄉居民需求。發展健康服務業,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物美價廉”的醫療健康服務讓百姓生活更有質量。
正值周末,記者走訪了幾家健康體檢中心,發現節假日期間,一些健康體檢中心迎來了比平時多的顧客。剛從體檢中心拿到體檢結果的黃先生告訴記者,平時忙于生意,這次是專門利用周末時間來體檢。像黃先生這樣到健康體檢中心自費做健康體檢的人正在逐漸增多。
福建省衛生部門的相關人士指出,健康服務不同于醫療服務。醫療服務需求的前提是生病,這個需求的彈性小、服務特殊性強,而健康服務業是以醫療服務為中心的前移和后延,生病不是前提,是要少生病,生小病,晚生病,這個市場需求彈性相對大。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人們在醫療健康體檢方面的支出也逐年增高。
“讓百姓有能力、有條件消費健康服務,是政府的職責之一。”福建省衛生部門的上述人士表示,意見在保障健康服務消費方面提出了一些措施。例如,意見提出,政府要加大該領域投入,并向低收入群體傾斜;鼓勵地方探索直接補助群眾健康消費的具體形式。這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物美價廉”的健康服務讓百姓生活更有質量。
長期關注養老問題的福州市民葉強對意見中大力發展社區養老,為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全托”等服務的內容十分興奮:“我是一個獨生子。我爸媽將來年齡大了,肯定需要人隨時照料,我工作沒時間照顧他們,但讓我送他們進養老院,他們肯定不愿意去,我自己感情上也過意不去。現在好了,將來有了社區‘托老所’,我可以上班前把他們送過去,晚上再接回來。”
國家力推健康服務業發展讓民眾很期待,這塊8萬億元的“蛋糕”也讓業界頗感“提氣”,而更讓業界振奮的是“非禁即入”的“零門檻”準入。
意見中提出,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并不斷擴大開放領域;凡是對本地資本開放的領域,都要向外地資本開放;簡化緊缺型醫療機構的審批手續;放寬對營利性醫院的限制。這使多年來在“夾縫”中生存的民營醫療健康機構守得云開見日出。
相關數據顯示, 2012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68.9億人次,其中民營醫院診療僅有2.5億人次;90%以上的醫療服務仍由公立醫院提供;健康體檢業,約80%的服務量在公立醫院;檢驗檢測服務,約99%的服務量由公立醫療機構開展;健康保險業,在衛生總費用中僅占2.8%;健康養老業,醫養結合的機構少之又少,很多老人往往以在公立醫院住院的方式養老……
福建省一家投資理財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方先生認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意見都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開放的態度。對社會力量參與健康服務產業,政府釋放出了積極的引導信號,這也意味著未來對社會資本進入的門檻會有所松動,將有更多社會資本投資健康服務產業。他說:“我國的健康服務產業正在發展之中,雖然剛剛起步,不過其發展勢頭很猛,今后健康服務產業的借貸市場將更為活躍,更多有意義的項目將得以實現。”
“不同的人群需求不同的健康服務。”福州市某醫療軟件開發公司的負責人薛先生也表示很看好健康服務業的前景。他舉例說,“身體狀況良好但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需要良好的食物、環境適宜的運動和健康檢測設備等;身體狀況糟糕或者需要深入醫療的病人,對醫院服務終端、治療性藥物和各類設備就有很大需求。需求人群和需求服務的多層次就給社會資本創造了進入的空間。”
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意見體現了在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個轉折點之際,國家下大決心希望把健康服務產業作為一個有力撬動點,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注入新活力;同時字里行間也都透露出政府職能要從“領導”轉變為“引導”,大力發揮市場力量的信號,非常有助于行業發展有更高的提升。
“壁壘”需要盡快打破
雖然多數業內人士認為意見中亮點很多,幾乎面面俱到,很振奮人心,也有一些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國家出臺促進社會資本進入健康服務領域的意見、文件和政策不少,但在貫徹落實層面效果并不明顯,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國健康服務業部分領域市場開放程度偏低,擋在社會資本面前的是各種“玻璃門 ”、“彈簧門”——政策看上去很美,但是可操作性差,總像是隔著一層東西,進不去。
民營機構進醫保難就是一例。國家規定民營醫院在獲得醫保、新農合定點資質上與公立醫院享有同等待遇,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民營醫院卻在獲得醫保、公費醫療定點資格方面存在困難或遭遇限制。
山東省華夏醫院副院長王子英告訴記者,他們這家在濟南市算得上是中等規模民營醫院有醫保資質,可是相關部門對接診人數和診療金額做出很不合理的限制,導致他們醫院基本不能接診使用醫保看病的患者。
“我們每個月只能接診8個使用醫保的患者,單個患者的最高診療金額不能超過3045元,這種限制導致基本沒有醫保患者來我們醫院看病。我們雖然有醫保資質,但是實際上無法進入醫保這塊對醫療機構來說非常重要的市場。”王子英說。
而人才問題更是一直困擾著民營醫院發展。目前,受政策環境影響,醫學人才大都集中在公立醫院,社會辦醫院的人才問題越來越突出,民營醫院人才引進難、穩定性差。
王子英說:“民營醫院的醫生要么是剛剛畢業的學醫的大學生,要么就是年齡偏大的退休醫生。雖然2009年國家就提出探索建立注冊醫師多點執業的制度,但醫生多點執業需要本醫院同意,并可能會影響醫生職位晉升,如此一來也就沒有醫生愿意自找麻煩。”
濟南市一家健康體檢機構的副總經理蕭軍也對目前業內普遍存在的各種“壁壘”感觸良多。他告訴記者,近幾年,健康體檢行業發展非常迅猛,年均增速至少在30%以上,甚至達到50%;但即使是像他們這樣累計投資達6億元,在全國有上百家分店,每年提供健康體檢服務超過10萬人次的大型民營健康體檢機構仍然無法進入公務員、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健康體檢這個最優質的市場。
“現在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已經把定期體檢作為一項福利,每年都會組織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職工體檢。由于這部分費用是屬于公費醫療的范疇,相關的財政部門均對此作出限定,指定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必須選擇某個級別的公立醫院來做職工體檢。這種限定直接把民營健康體檢機構排除在外,使我們根本沒機會進入這個市場。”蕭軍說。
有關專家指出,社會資本進入健康服務領域面對的“玻璃門 ”、“彈簧門”問題,核心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亟須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如何合理調整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激發潛力,政府要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執行政策時,更要上下貫徹一致,一視同仁。
多位業內人士也表示,健康服務業需求量非常大,可以說不缺錢投資、不缺人來做,缺的就是政府的“許可證”。事實上,社會資本并非期待特殊“優待”,而是期望能與國家資本享受同樣的政策。在這一基礎上,社會資本更期待引入真正的競爭機制,“公資”與“民資”之間形成公平競爭,做大健康服務業,形成消費者、政府和企業多贏的局面。
“專屬”財稅扶持政策何時出臺
在稅收和價格政策上,意見在醫療機構現行稅收優惠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經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醫藥企業,依法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非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取消價格管制。非公立醫院用水、用電、用氣和用熱,與公立醫院同價。各地對非營利性醫院建設免征行政事業性收費,對營利性醫院建設減半征收行政事業性收費。
業內人士表示,就目前的狀況而言,社會資本進入健康服務業,特別是進入醫療服務領域的風險還是很大的,意見中提及的財稅政策可以為民營健康服務機構提供一些支持,降低社會資本的投資風險。
山東省一家民營專科醫院的負責人說,根據意見中的提法,取消政府對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的管制后,非公立醫院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標準,可以通過降低大眾化的醫療服務項目的價格,吸引更多的患者,提升非公立醫院的知名度和人氣。對于高端病房、高級產房等特殊服務,調價有利于非公立醫院采取更為個性化的貼心服務,以更好地吸引高端患者。
“我們一年房租就要200多萬元,水、電和供暖又享受不到居民價格,日常運營支出就是一個不小的負擔。意見中提出非公立醫院用水、用電、用氣和用熱,與公立醫院同價的政策就可以給我們不少幫助。我認為國家應該進一步出臺政策,推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性醫院。比如在一定期限內對綜合性民營醫院的企業所得稅給予一些減免。”遼寧省大連市一家民營健康保健機構的負責人也對記者說。
一些健康服務業企業表示,希望國家支持健康服務發展的財稅政策的針對性,扶持力度能夠進一步加強。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省分公司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根據現有政策,企業為全體員工支付的補充養老保險費、補充醫療保險費,分別在不超過職工工資總額 5%標準內的部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準予扣除。
“但是,在實踐中,補充醫療保險的范疇不夠明確,很多企業在為職工購買商業健康保險時對是否適用該政策并不確定,造成購買欲望不大。再有,目前國家對購買健康保險的個稅政策還存在著空白,無論是企業購買代扣代繳個稅還是個人購買都沒有稅收優惠。這種狀況也較大程度的制約著健康保險業務的發展,期望國家能出臺適當的優惠減免政策。”這位人士說。
有關專家認為,在稅收政策方面,國家下一步應該研究出臺專門針對健康服務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把扶持的側重點放在鼓勵健康服務業的研發、生產領域;鼓勵這個行業在創新方面的投入,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務品牌,擴大品牌效應,增強服務輻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