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第一推進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還有一點他也探索了社會的辦醫新模式,再就是補充了高端醫療服務。在吸收領導和專家的意見后,形成了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的初步方案。目前,國家在政策上是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而社會資本也非常愿意投入這個領域,老百姓也有需求。
近幾年,隨著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高,許多中高端收入人群對健康、健康管理、健康咨詢等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多。今年10月份,國務院通過中國政府網站發布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6項具體政策措施,要求各地把發展健康服務業放在重要位置,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具體方案、規劃或專項行動計劃。
近日,北京通州區委常委、副區長于世疆和通州區潞城鎮黨委書記雷曉寧接受記者專訪,對通州區建立“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的意義,及其定位、特色,未來的發展規劃與廣大網民進行了交流。
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的建立恰逢其時
北京通州區潞城鎮黨委書記雷曉寧接受記者專訪
問:在今年的8月份,國務院提出要積極部署研究促進健康服務產業發展,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的建立可謂恰逢其時,在此,我們先請雷曉寧書記介紹一下國際醫療服務區的基本情況?
雷曉寧:對于建立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我們3年前開始調研、籌劃,也曾向國內外類似的醫療園區學習,吸引經驗。我們也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見,組織了一些專家論證。在吸收領導和專家的意見后,形成了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的初步方案。
非常幸運,我們在國務院提出要積極部署研究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意見之前已經做了大量的基礎調研工作。可以說園區的建立是應運而生,恰逢其時。
國際醫療服務區在北京市通州區,位于著名的京杭大運河之畔,除了京杭大運河之外,我們還有潮白河和運潮減河,三河環繞,是生態環境非常優美的一個區域。尤其是在京杭大運河之畔,政府規劃建設了一萬畝的濱河森林公園,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園區是先有了非常漂亮的生態公園,才有園區的規劃,遠期規劃面積是15平方公里,我們啟動一期是3.7平方公里,也就是5500畝土地。
園區除了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方面優勢,園區的交通也是非常方便的,園區位于長安街東頭,正在建設中的地鐵M6線就在它的北側,在醫療園區范圍之內有三個站。同時,園區距離首都機場非常近,20公里,都是高速公路,在20分鐘之內抵達T3航站樓。
打造“醫、教、研、養、康”五位一體的全健康產業鏈
“醫、教、研、養、康”五位一體的全健康產業鏈
問: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有何特色?
雷曉寧:公立醫院是公共資源,只能提供適于所有人的基本醫療服務,而對于高層次、多元化需求的服務領域無法完全滿足,而市場卻有很多需求。這就需要直接引入大量的社會資本。目前,國家在政策上是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而社會資本也非常愿意投入這個領域,老百姓也有需求,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能做的事情,就是滿足各方需求。
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最大的特點是用社會資本推動“醫、教、研、養、康”五位一體的全健康產業鏈。其次就是“園區化”發展,也就是園區把相關業態集中在一起,增強每個入園機構的協同效應,另一方面,對于消費者來講,只要進入這個園區,能夠享受到全方位的健康服務。
“醫、教、研、養、康”五位一體的全健康產業鏈,一是補充公益醫療的不足。第二是填補空白,在健康服務方面,我們有很多國內其他醫療機構沒有的服務。比如說康復,目前許多醫療機構的“康復治療”沒有標準化和系統化,其實看病只是我們為患者服務的一部分,而更長的時間、更大的領域是在康復,也就是后續治療。國際上,在某些知名醫院里面,一些大病,包括像腫瘤這樣的疾病,它在手術的同時,康復同時是跟進的,也就是說你做完手術以后,心理接受巨大的疾病打擊之后,需要通過康復治療,讓身體上和心理上迅速康復起來。
另外,還有一些標準化的人才,如護理師、技師,各個院校基本上都是根據自己的標準培養,實際上,在國際上,這些人才的培養都是有很成熟的一套標準,人才的培養有標準,人才的使用有標準,服務都是有標準的。
問:全健康產業鏈解決了人才就業的問題。
雷曉寧:對,一方面醫院覺得缺人,另一方面,醫學院的學生分配不出去。在健康服務方面,目前我們主要的隊伍是公立醫院,但是公立醫院提供的服務和我們對健康服務的需求還有很大的差別。
主持人: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的定位?
雷曉寧:在我國的醫療服務方面,中高端醫療服務特別是高端部分很少。剛才說的多元化有空白,其次國際化對接方面也有空白,所以園區要引進國際對接、國際標準。在國際上,醫院門診、護理門診、病因的檢驗、影像等都有一整套非常復雜完整的質量控制體系,就如我們說的IOS。
我們這個園區在這個時期,就是要對接國際標準,現在,在我們入園協議里面,要求三年之內要達到GCI,通過國際醫院認證,要么就是通過歐洲系統的ISO15189認證,或者北美系統的治療控制標準認證,認證了就可以在園區做,達不到就要退出。我們愿意通過這種辦法來實現國際一流、國內第一這樣一個對接標準,
園區從定位的高度上講要求“國際一流、國內第一,補充不足,填補空白”,對接國際標準。從我們服務對象的定位上講,我們到底為誰服務,我們定位在對高端醫療健康服務有需求的這批人,主要是一些中高收入人群,目前,我們對有一些國際背景的,或者直接在北京定居的國際人士提供醫療健康服務。
我們也針對全體老百姓,就是說我不是中高端的,但是我得的病很奇怪,屬于疑難雜癥,一般人看不了,非常需要有這樣的高端醫療來支持,對高端醫療技術有迫切需求的這樣一些人。
我們運作的模式是社會式的運作模式,順應現在改革的形勢,我們來引入一個準市場的運作模式。而且,我們要引入的是準市場的效益,標準衡量可控制的整套東西,但是我們并不以盈利為唯一目標,所以我們說是準市場。
主持人:我們園區打造了“醫、教、研、養、康”五位一體的醫療健康全產業鏈,這一點是非常新穎的。
雷曉寧:“醫、教、研、養、康”五位一體提出,也是受到了國外類似醫療園區的啟發,尤其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化國家,他們做醫療產業非常成功,像美國休斯頓、波士頓都有成功的醫療園區,它的特點是醫、教、研三位一體。教育科研是一對驅動,醫療是核心,它又聚集了大量的醫院。
醫院就是治病的,就是和疾病做斗爭的,可是疾病從來沒有一天停止發展進化的腳步,要想更好地解決種種疾病,就要有一個強大的教學科研作為支撐,就是科研技術水平的提升。具體到我國,首先我國有中醫,中醫在養生、理療等方面有很濃厚的文化底蘊,在日常的保健過程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中醫很有特色。所以,我們考慮到中醫藥文化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我們的國粹,我們要在醫療中有所體現。
再說,中國的老齡化情況非常嚴重,靠國家提供的這種養老系統,我覺得是趕不上老齡化的步伐,所以,我國人民在養老服務方面有迫切需求。而中國人的特色是中醫養生,所以我們結合自己的情況,加了養和康這兩個字,形成了“醫、教、研、養、康”五位一體核心產業鏈的健康形態。
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在技術、機構、人才方面實現資源共享
日前,北京通州區委常委、副區長于世疆接受新華網專訪。新華網北京頻道發 洪軒攝
主持人:于世疆區長,您覺得建立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有什么重要的意義?
于世疆: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的建設是北京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特別是北京要發展高端現代服務業,它是可以作為一個載體,一個產業項目來實現的。而北京恰好在這方面需要借助首都豐富的醫療資源和國際城市舞臺,來聚集高端的服務,來實現首都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通州作為北京重點建設的城區之一,把醫療服務區的建設作為重點,通過推進北京國際醫療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有效地擴大北京市醫療服務的供給,從而提升首都醫療服務的國際化水平。另外,我們也希望在國務院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大背景下,在園區做一些先行先試的探索,把它變成一個社會資本外衣和公立醫院改革的實驗區,通過這個實驗區提供高端醫療健康服務,從而健全醫療產業發展的聚集區。
主持人:像這樣一個國際服務區,它的產業鏈形成之后,是否可以做到資源共享呢?
雷曉寧:資源共享是一定的,或者說是必需的,現在國際醫院做的一些單點的項目在全國各地很多,而我們這里做的是一個園區。園區的特點就是要滿足共享上的一些需要,這是園區最大的優勢,在園區里面,我們把“醫、教、研、養、康”這樣的跟健康有關的產業和業態聚集在一起之后,他們有大量的共性需求,這些共性需求就由園區來提供,或者是我們做平臺,由專業機構來提供。
舉個例子,我們的醫療服務區里面有共同服務的保障平臺,如醫技中心,我們的病理檢驗、大型設備的檢查有四千項,同時,這里還有國際高尖端的設備和人才。如果我們每個醫院都去做,即使你做了,也吃不飽,即使你吃得飽,也投不起。園區能統一地把這些專業機構統籌起來,給他們提供服務,大家共同來享受專業化的國際一流服務,即醫技中心。
再比如藥水服務,藥的配送、物流、采購、保管,我們可以集中起來,通過園區的藥水服務中心,我們可以在具體的醫院,在專家、醫師開出處方之后,這個處方通過電子信息系統查到,并以患者為單位,把患者一天需要吃的幾種藥打一個包,直接輸送到患者的床頭,這就是共享服務的好處。
資源共享還可以降低使用者的成本,包括醫師服務,或者人才服務,我們這里聚集了大量的“醫、教、研、養、康”方面的國內國際的專家,他們會有大量的科研發展方面的需求,我們園區統一對他們提供服務,特別是一些醫院需要某某某專業的專家,我這里有庫,專門有干這個的,可以向他們提供服務。
園區擁有一個數據化處理平臺,可以與園區內外的機構對接,“我是一個中心,它是一個終端,我跟它連在一起,大家通過我這個中心點”。專科醫院有的時候在治療過程中需要綜合醫院的支持,或者說我本來是看心血管來的,結果腦血管出了問題,那我們通過最快的速度與腦血管專科醫院建立聯系。可以說,對內,我們把所有的醫院結構聯系在一起,對外,我們滿足一個國際遠程會診的需要,園區和美國、歐洲一些大型的醫學科研機構建立關系,在診療過程當中,比如說美國一家醫院的專家在這里討論,可以通過我們的數據終端進行遠程對接,更重要的是這個數據處理中心在整個園區里面是一個智能化控制中心。
舉一個例子,在園區里養老的老人,他在這個范圍內,在任何一個角落如果出現突發情況,比如說摔倒了,因為他身上佩戴有電子感應設備,設備就會告訴我是心臟的問題,還是腦血管的問題,還是單一的磕著了,它馬上就會把這個信息傳輸到園區中心,如果是心臟的問題,接著,它馬上就會把這個信息傳到心血管醫院,那邊急救車會直接從心血管醫院到老人摔倒的地方把老人接過來。這就是整個數據信息智能化的一個統籌。所以,因為我們有共享的技術和服務,它對每家醫院和患者來講,還有很多增值服務,只有園區才能做到類似這樣的服務。
于世疆:說到數據共享,包括資源共享,園區除了為自身提供大數據的支撐和服務以外,還要搭建起一個依托自身資源,和專家庫和病人家庭檔案的后臺。利用我們的數據處理中心,再加上遠程的一些終端智能設備,實現社區居家的遠程養老、遠程看護,遠程慢病管理,也就是說不單單要為園區實現支撐,通過園區輻射到社區,真正為老百姓提供有價值的醫療健康服務。而這個價值既有我們設備和裝備的應用,新技術的應用,還有在醫療園區所搭建起來的醫療資源的后臺來提供點對點的個性化的服務。
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的發展也面臨許多挑戰
北京通州區委常委、副區長于世疆(中)和通州區潞城鎮黨委書記雷曉寧(左)接受記者專訪。
問:可以說,園區的發展過程中,機遇和挑戰是并存的,請結合當前的形勢, 給大家分析一下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的機遇與挑戰分別是什么?
于世疆:機遇和挑戰是我們通過一年多的工作體會到了,一方面,作為醫療機構,它和任何一個商業化的公司,或者學校都是不一樣的。最難的就是臨床醫療資源的組合,雖然政府在鼓勵社會資本辦醫,但是社會資本建立醫院以后,或者搭建起醫院的硬件設施以后,最難的如何組建團隊,把臨床的醫生、護士包括關聯的人員組合起來,這不單單是人的組合,更重要的是這個團隊如何能夠高效的運作。
作為一個公立醫院來說,發展若干年了,它已經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一個臨床醫療資源的體系,而作為一個新建的醫院,無論是你聘的人,還是從哪請來的醫務人員,在一起能夠形成一個團隊是很難的。按照目前的規律來說,一張床位需要有2—3名醫務人員做支撐,100張床就意味著要有200—300人來支撐,這些人來了以后怎么能夠組合在一起,通過什么機制讓他們來,所以說這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第二個,政府鼓勵社會資本辦醫,而社會資本辦醫最大的特點是什么?金融資本和優質資本怎么組合,我們目前很多醫院在發展過程當中,作為公立醫院,對于自身的醫院建設發展,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誰聽誰的問題,作為一個股份制公司,不管是盈利性醫院和非盈利性醫院,金融資本和醫療資源是需要融合到一起的。所以,這點上我們采取建管分開的方式,聘請醫療管理集團和公司來管理,醫務人員通過績效考核的方式來實現考核標準。
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將幫老百姓解決疑難雜癥
問:剛才網民聽雷書記說到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是定位于高端醫療,提出了一個問題,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是否有針對普通老百姓的項目?
雷曉寧:這個肯定是有的,因為我們醫療服務區的目的還是要更好地服務于老百姓,我們之所以定位為高端,是因為我國現在的公立醫院系統把基本醫療做了,就是滿足了老百姓基本的醫療需求。如果老百姓在公立醫療系統里面有更高的需求,或者偶爾不想排隊了,就愿意多掏點錢享受更高端的醫療健康服務,我們這邊也是可以提供的。
園區將來最主要的還是幫老百姓解決疑難雜癥。說實在的,我就是普通老百姓,但是如果得了一些疑難雜癥,在普通醫院解決不了,在這里有這樣的條件,我花多少錢也愿意去。另外一個方面,在美國有一批優秀的醫院都是具有慈善性質的,雖然醫院在運營管理上完全市場化,但是掙多少錢不分紅,留在醫院里面繼續發展。慈善醫院并不代表它是一個低水平的醫院,園區也會有這樣的醫院,如果老百姓有需要的話,我們可以給老百姓提供低價甚至是免費的醫療服務。
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一直在爭取優惠政策
問:最近,各部委和北京市為了支持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的發展,給予了園區很多優惠政策,能否給廣大網民介紹一下?
于世疆:可以說,政策都在爭取過程當中,因為作為醫療產業的發展,提到產業就有市場的因素在里面。所以說,圍繞如何實現讓醫療園區能夠聚集高端醫療資源,特別是院士、專家,還有大醫院的、公立醫院的資源,讓這些資源能夠與園區的資源融合一起?或者說,在園區里面的資源能實現支撐園區發展的“醫、教、研、養、康”五個版塊,我們這一兩年一直也在積極的爭取政策。應該說北京市政府,包括北京市衛生局、市醫改辦還有醫管局和我們在一起,共同研究了這方面的政策。
第一,在醫療園區的醫生職業問題。按照現行的規定,北京市規定,境外的醫師在北京執業,首先要考試和備案,而我們也知道外部地區人員備案都在上海和廣州,所以我們希望北京特別是境外執業醫師能夠采取備案制。另外,境外醫師來北京執業,我們希望按照我們國家的教學和文化交流這種簽證方式能夠簡化他們的手續。
第二,就是公立醫院如何和社會資本對接。建設這種園區式的大專科、小醫院,我們也積極爭取政策,公立醫院如何以它的品牌或者以它現有公立醫院的管理、技術資源和社會資本形成對接。
另外,目前來說,對大型醫療設備的引進包括準入,境外資本獨資辦醫院等等,我們梳理了12套政策,目前這12套政策正在北京市政府各級層面再一次征求意見。在上個月,北京市主管衛生的楊曉超副市長又親自帶隊到園區,圍繞園區發展的政策進行了研究。這個政策就是要打造一批先行先試的助推園區發展的政策。
國際醫療服務區是北京發展現代服務業的一個重要版塊
問:我相信通過兩位的介紹,很多網友已經能夠感受到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的大好前景,請雷曉寧書記介紹一下,目前跟園區合作的企業有哪些?
雷曉寧:這個園區現在推動起來,應該說比我們預想的要好,目前市場、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對它的熱捧程度超過我們的想象。在政策上,園區基本上這兩年每年都有一個政策出來。從社會資本來看,無論是央企還是一些社會機構,包括一些金融機構,他們對園區的投入都非常踴躍。
這種形勢也讓那些想在醫療健康產業里面一顯身手的醫療機構都看在眼里,他們都非常積極,目前園區每星期接待的單位都不少于三家,多的時候一天就三四家。
從項目選擇上來說,園區的門檻還是很高的,如果純粹是想通過做醫療這個概念掙錢,明顯是驅利性的項目,基本上是被我們拒之門外的,不管你現在有多么強的經濟實力,不管能給我們貢獻多少稅收,我們不想從醫、教、研項目去掙錢。
另外,還有一些將來沒有能力達到國際認證標準的項目也被我們拒之門外,我們怎么判斷?一個是在國內外業界有沒有很好的業績,再一個是有沒有實力?基本上我們在談的項目都是國際一流的,包括醫院、養老、健康管理等項目。
目前大概有20多個項目是我們緊緊跟蹤的,比如,國內有阜外醫院、協和醫學院、北大腫瘤醫院。
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效果圖
問:國際醫療服務區對通州未來的發展有什么推動作用?
于世疆:這個推動作用一方面是支撐作用,北京建設通州國際醫療服務區要有產業支撐,而這個產業恰恰應該是在現代服務業體現出來的。而醫療園區的建設更是符合這個方向,而且通過打造醫療園區的發展和建設,它會對通州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是聚集作用,醫療園區的定位是國際一流,國內第一,聚集了高端的國際國內醫療資源和高端的國際國內健康發展的新理念、新的產業,它會對整個區域的發展起到一個非常大的拉動作用。
第三是地區要發展,首先離不開經濟的發展。醫療園區建設,包括“醫、教、研、養、康”所形成的關聯產業,這個關聯產業無論是形成了服務業的產業,還是支撐一個園區的各個方面的社會化的服務產業,它必將對地區的稅收、就業、人口素質的提升起到很好的作用。
所以,我們感覺園區未來是通州“一核五區”發展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版塊,而這個版塊既是通州區自己的,更重要的也是北京市發展現代服務業的一個重要的產業。
問:請你們談一下,園區未來發展的長遠規劃?
雷曉寧:園區做了遠景規劃,我們有十五年發展大框架,二十年基本建成。到2020年的初步預計是,隨著一期項目的建成,國際醫療服務區將會成為國際上知名、亞洲領先的醫療產業集群之一,并且園區將建成一到兩家綜合醫院,8到10家專科醫院。園區將會會聚眾多知名醫學院、學術研究機構和醫療健康產業的相關項目共同協調發展。到2020年,預計年接診量超過460萬,年住院人數超過10萬,預計聚集醫學專家3萬人以上,帶動就業10萬人以上。
結束語: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第一推進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還有一點他也探索了社會的辦醫新模式,再就是補充了高端醫療服務。我們也期待,也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一定會建設成為世界頂級的,高標準的,產業化的高端醫療健康服務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