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衛生資源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社會辦醫已成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自今年起,國家衛生計生委鼓勵社會辦醫動作頻出:年初,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社會辦醫的若干意見》;1月26日,《關于醫師多點執業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出爐;4月9日,又與國家發改委、人力資源保障部聯合發出《關于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有關問題的通知》。
醫生可以流動、價格可以調節,重重“利好”消息下,申城非公立醫院發展是否迎來春天?近日,記者深入采訪多家非公立醫院,管理者們認為:辦醫氛圍較以往明顯寬松、適宜,然而,部分政策從發布到真正落地,仍需配套措施。
納入醫保:“非公”醫院障礙不少
市社會醫療機構協會統計顯示:目前,本市共有1715家各級各類社會醫療機構,其中醫院212家、門診部757家。協會負責人說,“相比幾年前,如今,申城新建非公立醫院投資規模明顯擴大,服務定位更加精準,社會辦醫土壤日漸成熟”。
地處普陀區的德濟醫院,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基金會投資建成,投資達2.7億元,2013年正式運營,是迄今本市建成的規模最大中外合資醫療機構?!芭芰?8個部門,歷時整整十個月,終于將所有審批手續都辦完。”該院管理委員會主任郭輝感慨,“雖費了不少周折,我們已算史上審批速度最快的了?!?
對不少非公立醫院來說,能否“進醫保定點醫院”猶如生命線。目前,全市共有102家非公立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今年3月,德濟醫院被列入醫保定點單位,但直至三個月后,病家才真正享受到醫保政策。郭輝說,“實際操作后才知,CT、核磁共振、DSA、高壓氧艙等治療項目,須逐一審批才能納入醫保?!贝送猓缭健吧€”也不意味過得好。目前,德濟醫院日均門診量為300人左右,是合理門診量的十分之一,“不少省市規定,在外地非公立醫院就診,回家不給報銷,病人為此望而卻步?!币恍┓枪⑨t院管理者,與郭輝有著同樣的煩惱:病人少,醫院生存難以為繼;要想吸引五湖四海的病人,“一對一”去爭取多地醫療保險,更是難上加難。對面向普通人群的非公立醫院來說,病源被卡死,發展難以進階。
人才流動:多點執業“知易行難”
歷經數年探索,社會辦醫硬件規模已基本不成問題,可最需要的人才,仍懸而未決。多家非公立醫院管理者表示,“新規允許醫生可多點執業,但真正動起來的醫生很少,從‘體制內’跳出來的醫生,更是鳳毛麟角?!笔行l監所的統計,印證了這一說法:迄今,本市登記多點執業的公立醫院醫生中,幾乎清一色是退休人員。
市社會醫療機構協會負責人解釋,非公立醫院從科研教學等方面,長期落后于公立醫院,整體底子相當薄弱,至于職稱晉升等人才發展標準,同樣面臨不平等待遇,一時難集聚足夠人才。現有醫院事業單位的屬性下,醫生皆是“單位人”,實現自主開展多點執業,說來容易做來難。曾在華山醫院從業23年的神經外科專家宋冬雷,在本市醫生圈里率先吃螃蟹、跳出“體制內”,他坦言:遇過不少咨詢行情的“體制內”同行,但論及真正邁出一步,大多望而卻步。
完善發展:強化監管優勝劣汰
當前,本市新建社會醫療機構不再拘泥于口腔科、美容科等相對獨立的專科,規模也不再小打小鬧。去年,國內首個三級民營醫院項目“遠大健康城”完成奠基,項目總投資達20億元;今年,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正式運營,中心投資約30億元,瞄準高端醫療市場……然而,相比居民實際需求,社會辦醫市場仍有較大開發空間。數據顯示:迄今全市床位數達到200、300張的社會醫療機構,不過十余家。
業內人士直言,過去一段時間,本市部分非公立醫院行醫不規范,少數甚至巧立名目、騙人錢財?,F有監管雖覆蓋面廣,但力度尚有欠缺。少數違規操作的非公立醫院,罰些款、整頓兩天,繼續開業運行,甚至有個別醫院婦科做不下去做男科,男科做不下去做中醫,“改頭換面”照樣招徠病人。當然,大部分非公立醫院還是能愛惜羽毛,規范行醫。據了解,在國家發改委等單位發布非公立醫院放開醫療服務價格后,大多數非公立醫院并沒有發生趁勢漲價等行為,因為他們更看重的是醫院的長遠發展。
如何加強監管、確保行業健康發展,仍是社會辦醫領域的重點。市社會醫療機構協會負責人介紹:目前本市非公立醫院中,1/3發展勢頭好,1/3尚能維持,另有1/3面臨市場淘汰。多家非公立醫院管理者建議,市場放開后,監管力度還應加強,方能確保行業優勝劣汰,讓規范操作的非公立醫院不再背“歷史黑鍋”,發展不再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