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在一年前,“大醫院門庭若市,社區醫院門可羅雀”這樣的新聞也屢見不鮮。但隨著醫保政策的改變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即俗稱的“社區醫院”)建設的完善,不少社區醫院已逐步走出冷清的局面,甚至有中心城區的社區醫院日接待市民高達300人次。
今年4月1日起,廣州市職工醫保普通門診統籌新制度全面實施,強化社區首診、雙向轉診的就醫管理政策。新政亮點在于,在廣州定點醫療機構中,職工醫保參保人要選擇1家基層醫療機構或一級醫院作為其普通門診報銷的定點醫療機構,即選“小點”;在選定“小點”后,再選擇1家二級或三級醫療機構作為其普通門診報銷的選定醫院,稱之為“大點”。
據廣州市醫保局統計,新政策實施首月,職工醫保參保人選擇小點的人數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同比增加了28.67%;社區醫院城鎮職工醫保參保人就診量同比大增47.37%。老百姓的就醫習慣正在發生改變,但人氣爆漲的社區醫院也迎來了全科人才短缺以及藥物品類不足的“成長”煩惱。
■走訪
社區醫院最多一天
門診量達800多人次
今年4月1日,廣州醫保實行新政,參保人員必須選社區醫院(后簡稱“小點”)后方能辦理二、三級醫院(后簡稱“大點”)的選點手續。選點政策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到職工醫保的報銷比例。例如,“小點”的比例由原來的75%上升到80%;經“小點”轉到“大點”就醫的,報銷比例由原來的50%上升為55%;而未經“小點”直接到二、三甲醫院“大點”就醫的,報銷比例只有45%。4月1日起,新辦理定點手續的職工,如果不定點社區醫院“小點”,連45%的統籌報銷都沒有了。
該新政實施將滿1個月,效果正在顯現。
廣州市醫保局統計數據顯示,全市職工醫保普通門診統籌選點新政策實施后,職工醫保參保人選擇小點的人數同比增加了28.67%。同時,4月,廣州市社區醫院城鎮職工醫保參保人就診量同比也大增了47.37%。
在社區首診的病種主要為常見病、多發病。4月,廣州城鎮職工醫保參保人通過醫保信息系統在社區首診后辦理轉診的有39792人次,辦理轉診申請后到大醫的為27495人次,占辦理轉診總人次的69.1%。
早上9時左右,越秀區梅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門診外,有六七撥患者在等候。記者發現,有的患者只需等候兩三分鐘,有的患者跟定某位醫生,就需要等候10至20分鐘。“以前基本上一來到就能看上了,但現在要等等。不過這里方便啊,拿藥也比大醫院便宜得多。”陳姨對記者說。
“現在,我們的工作量比之前多了五成。”無獨有偶,剛剛搬到寺右新馬路北一街的越秀區東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迎來了“選點”小高潮。中心主任唐蔚介紹,醫保新政的實施也讓他們開展的家庭病床服務廣為人知,每天的接診量也比以前多出70多人次。
社區醫院看病等候時間長了,是患者的普遍反映。記者從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多方了解到,進入4月后,城區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門診量普遍有一至兩成的升幅。
海珠區衛計局局長蔡逸冬介紹,4月1日后,海珠區到社區醫院定點的居民數量增加了一倍,而首診在社區的數量大約增加了10%至15%。荔灣區南源街社區衛生中心主任龐健也表示,今年在該中心定點的人數較去年增加了50%,門診量增加一兩成,最多的一天門診量達800多人次。
有醫生還表示,原來年輕患者是稀客,現在也越來越多了。從事會計工作的市民周穎告訴記者,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在她家附近,以前不太信任這家中心,但去大醫院看病確實麻煩,所以上個月她不小心感冒后就選擇在中心接受診療。從掛號到取藥,僅需25分鐘左右即可完成。
“除了方便,價格也是優勢,醫生介紹說中心的藥品采取零差價銷售,而且社區醫院醫保報銷可達八成,比去大醫院看病劃算多了”,周穎說,她看感冒只花了不到40元,如果在大醫院,有可能超過百元。
追問一
報銷比例增高 基金頂得住嗎?
由于存在著10%的轉診報銷比例,自然將大量增加職工醫保社區選點人數。醫保新政會否給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帶來支出的影響?
對此,市醫保局方面回應,稱因新政實施時間較短,對基金支出的影響暫時體現不出來,需在該年度年終清算之后才能進行比較。
記者查閱今年提交市人大審議的《社會保險基金預算草案》發現,在收入方面,2015年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838億元,比2014年增加40.6億元,增長5.1%。在支出方面,2015年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702.8億元,增加77.8億元,增長12.5%。草案增支原因有兩個,其中之一便是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預算支出也將大增22.2%,原因在于參保繳費人數增加致使待遇支出增加和醫療費用水平提高。
今年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838億元,比2014年增加40.6億元,增長5.1%。從執行的保值增值計劃測算,今年利息預期收益將比去年增加近1億元。
綜合看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運行情況,短期內不必擔心。
追問二
參保人就診量大漲醫生夠嗎?
對于增加的病人,社區醫生紛紛喊累,因為除了接診病人,他們還有大量的公共衛生服務包任務,如打疫苗、上門家庭醫生服務等,他們希望政府能提高社區醫生待遇,吸引更多人到社區醫院工作。
記者在梅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現,新政實施后的一個明顯變化是有時候社區醫生也要加班了,短則半小時、長則個把小時,而這種情況以往較多出現在大醫院。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秋霖建議,社區醫院發展首先要解決好人才問題。短期內,要想辦法讓高水平的醫生愿意到基層去,可繼續探索醫聯體、鼓勵有資質的醫生自己開診所等方式;長期看,則要加強全科醫生的規范化培訓,進一步提高社區衛生工作者待遇,在職稱晉升、業務進修等方面作出政策和制度安排。
去年發布的廣州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的“1+3文件”中,就包括了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的管理和建設,完善全科醫生制度,規范全科醫生培訓等內容。
目前,廣州對全科醫生采取的是“5+3”培訓模式,即5年臨床醫學本科學歷培訓再加3年全科醫生培訓,目前每年培訓約250人,預計2015年能達到每萬常住人口2名全科醫生的目標。
此外,從2013年開始,廣州還與中山大學等高等院校合作,每年培養50名全科醫學的研究生,他們在培訓結束后將獲得碩士學位,作為高層次全科醫生和骨干進入基層醫療機構工作。
追問三
基本藥物目錄能滿足病患需求嗎?
72歲的唐婆婆是老糖尿病患者,但她家附近的社區醫院沒有她需要的那款糖尿病藥。所以,唐婆婆每周仍然要坐公交去大醫院開藥。“如果有藥,我肯定來社區醫院看,我走到社區醫院只需要5分鐘,又不用坐公交車。”
根據國家的基本藥品制度,社區醫院只能出售國家基本藥物名錄中所載的基本藥品。雖然廣州曾多次增加社區醫院基本藥物目錄,但由于多種常用慢性病藥都是進口藥、合資藥,不屬于基本藥物目錄,導致部分慢性病患者在大醫院治療完畢后,也無法在社區醫院解決持續用藥問題。
針對上述情況,廣州目前已允許社區醫院按一定比例,自主采購不在基本藥物目錄里的藥品。根據現行政策,社區醫院自主采購非基本藥物目錄下的藥品,總金額和總數量都不可以超過40%,但是由于部分的進口藥特別貴,數量不多就可能會導致金額超標,因此社區醫院也正在調查哪些藥品才是患者最需要的。
海珠區南華西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林小銳說:“我們和廣州紅十字醫院是醫聯體,這一兩個月,我們的藥品目錄會進行對接,把部分患者有需要的藥物品種采購到我們中心來。”
除了自行采購之外,醫生還表示一些基本藥物在控制慢性病上,可以達到進口藥一樣的療效,建議患者考慮采用基本藥物,還可以享受醫保報銷。
“基本藥物也把血壓和血糖控制得很好,除非是一些合并癥比較多的,像糖尿病進入到后期的時候,可能需要更高的治療手段才能控制好。現在利用政策,我們會把他轉診。”林小銳說。
專家建議
配套保障要做足讓社區醫院把患者留住
一直以來,患者就診喜歡“扎堆”大醫院,造成了大醫院不堪負累,市民“看病難”,基層社區醫院乏人問津生存困難等局面。之前有關部門也想了很多辦法,欲改變這一狀況,但收效甚微。
華南理工大學思想政治學院教授周云表示,廣州的醫保新政,充分使用了經濟杠桿,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事實上,公共政策的實施和推行,需要一些政策手段,經濟手段也是其中之一。而醫保新政的實施可以看作是通過經濟手段實現好的公共政策目標的典范。
事實證明,很多疾病,基層社區醫院完全可以有好的治療效果。但由于種種原因,患者可能是出于心理上“不放心”的原因,更多還是選擇去大醫院,結果是“小病大治”,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大醫院由于患者眾多服務質量難免打上折扣;而社區醫院則生存艱難——這實際上就是“三輸”的局面。
廣州通過醫保報銷比例的浮動,引導患者去基層社區醫院就醫,值得肯定。但周云仍提及,對于這一政策的全面和準確的評估,還有待時日。從就診人數來看,這一政策的實施達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看病這件事,“不看廣告看療效”,關鍵還在于患者能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基層社區醫院能不能滿足患者最為根本的需求。
周云建議,基層醫療服務的提升需要基層社區醫院自己的努力,更需要公共管理部門的支持。好的政策在引導患者向社區醫院流動的同時,也需要有相應的配套內容,即相應的資源向社區醫院的流動,人力、物力、財力等配套,從而切實提高社區醫院的實力。
“經濟手段可以把患者引領到基層醫院,但這畢竟是帶有一定強制性的,政策效應也只能是暫時性的,真正要讓社區醫院‘把根留住’,也就是把患者留住,必須要有好的醫生、好的設施以及隨之而來的好的療效。這恐怕是公共管理部門更應該關注的事情。”周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