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創業浪潮的興起,“互聯網+醫療”的模式也越來越頻繁見諸報端。移動醫療會不會對傳統醫療體制造成沖擊?能否改善病患體驗?能否提升醫生價值?在我看來,“互聯網發展可以讓醫生失業”的提法無異于開玩笑。
目前多數移動醫療模式為網絡問診。但醫療具有特殊性,需要醫生與病人的直接接觸,問病史、查體和各種實驗室檢查是正確診斷和治療的必備條件,這些是網絡問診所無法代替的。不可否認,通過互聯網或其他移動通訊設備,可以在預約掛號、各種收費和檢查結果查詢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大大減少排隊掛號、繳費和拿檢驗單的時間,病人只要在約定的時間就診,接受檢查和治療就可以,不必浪費大量時間候診和做其它與治病無關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說,移動醫療大有發展空間。
現在到大醫院找專家看病,平均要等候2-3小時,導致醫院人滿為患。通過移動醫療可以在預約掛號和繳費方面發揮效應,估計可以節省80%的時間,而且在家就可以查看自己的檢查結果,如果沒有異常可以減少到醫院的次數,有不了解的事情可以通過電話或視頻向醫生咨詢,緊急情況可以在醫生指導下自救或及時到特定醫院或科室就診,增加急重癥的治療有效率和搶救成功率。
當然,移動醫療永遠不能代替駐點醫療。就目前的科技水平,還無法做到不跟醫生直接接觸就能治好病,馬云提出的“互聯網發展30年可以讓醫生失業”只是一廂情愿,或者只是開玩笑,畢竟疾病復雜,個體差異很大,同一疾病在不同人或同一個人的不同階段有不同表現,不同疾病卻可以有相同的癥狀體征,而且同一疾病不同病人對同一藥物的反應不同,這些都需要醫生的經驗和判斷才能做到。我曾以廚師比喻醫生,同樣的原料和調料,一級廚師和家庭主婦做出來的菜色香味就明顯不同,同樣的病同樣的藥,不同醫生使用的結果也大不相同,因為藥物使用時機的掌握,劑量的多少,服藥的時間和次數以及不同藥物的聯合使用等等決定療效的不同,這些即使是經過多年專業培訓的醫生都有不同,電腦或互聯網就更加無法解決的了。
因此移動醫療是互聯網+醫療方面的應用,可以優化醫療程序、減少中間環節和提高醫療效率,是駐點醫療的有效補充和完善,但在可預見的未來,移動醫療還是無法替代駐點醫療為人治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