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克強總理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五大舉措促進社會辦醫健康發展,以此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健康需求。
雖然社會辦醫的腳步近年來始終沒有停止過,但囿于各種原因和阻力,其步伐顯得緩慢。因此,這次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可謂對癥解決當前社會辦醫存在的“瓶頸”。譬如,政策的最大亮點就是降低社會辦醫的準入門檻,加大對社會辦醫的扶持力度。這些,無疑都是為社會辦醫進一步“松綁”的關鍵性措施。
促進社會辦醫的積極意義顯而易見,它不僅能夠彌補當前醫療資源的緊張狀況,促進醫療資源的相對平衡,而且也能滿足公眾日益增長和多元化的健康需求。所以,動員民間資本、促進社會辦醫,不僅是一項利國之策,而且也是一項惠民之舉。不過,我們在為社會辦醫“充電”和“加油”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到,盡管政策“松綁”是好事,但“松綁”絕非意味著一切職責的簡化、淡化。筆者認為,對監管進行“加固”,完善監管機制,應是構建社會辦醫體系的重中之重。
醫療作為一種特殊行業,關系著公眾的生命與健康,職責重大。因此,當相關政策措施為社會辦醫大開“方便之門”的時候,意味著我們必須在監管層面加大力度,提升責任,將不斷完善監管機制擺在重要的、突出的位置。這一方面需要我們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在發展空間、技術人才上“提質”;另一方面,盡管降低了社會辦醫的準入門檻,簡化了醫療機構設立審批,但在扶持的同時,仍須我們在監管上“增效”,在醫療機構設立和運營層面,全方位“加固”和提升監管職責,嚴厲打擊不良醫療行為,堅決防止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甚至坑人害命等行業亂象的發生。
社會辦醫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早在2014年年初,國家衛計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正式對外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社會辦醫的若干意見》,要求優先支持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可以說,社會辦醫的頂層設計在中央以及相關職能部門,而具體落實則需要各地的全面推進。困難和阻力固然需要破解,然而,“門檻降下去,責任必須提升起來”,因為社會辦醫干系重大,不同其他,它是一項關乎千家萬戶生命健康的體系工程,所以,在其操作實踐之中,我們必須堅守這樣的認知和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