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風口已然吹向醫療領域,一些人不禁發問,互聯網這小蘿莉遇上傳統的醫療大叔,是擦出不一樣的愛之花火呢,還是反而催促了醫患糾紛升級?商業大佬們頻頻闊綽燒錢,是否代表著互聯網+醫療的光明前景?解讀君不得不疑問啊……
疑問一:蛋糕這么大,能消化嗎?
放眼國內外,移動醫療領域硝煙四起,國內以BAT巨頭為核心的商業大佬們紛紛布局移動醫療領域,如果沒“吞掉”幾個移動醫療平臺都不好意思出席這個峰會那個論壇。
為什么他們這么熱衷移動醫療?
數據給你答案:2014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整體規模為113.9億元,其中移動醫療(屬于互聯網醫療的一部分)達到30.1億元。預計到2017年,中國互聯網移動醫療將突破200億元。
這么大塊蛋糕,誰能消化得了?想當年馬省長顛覆傳統購物、小馬哥顛覆交流方式時,其市場規模遠遠大于傳統醫療。況且除了互聯網巨頭外,醫療器械、制藥公司、民營醫院等對移動醫療也已虎視眈眈。看來,關于這塊蛋糕能不能被消化的問題,筆者確實是多慮了。
疑問二:互聯網能解決醫患糾紛嗎?
解讀君以為醫患糾紛的根本矛盾源自醫院長期處于強勢且壟斷的一方,而患者有著天然的“弱勢群體”標識,這一點就算搬到線上也是無法解決的,但是傳統醫療行業中一些問題,例如掛號難、看病難、維權難等問題卻會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改善。
以“掛號網”為首的院前移動醫療正在試圖解決掛號難的問題,而“春雨醫生”等以醫師為主導的醫療平臺,則充分調動二級醫院醫生的碎片化時間,幫助患者解決初步問診問題,這都是一些較好的切入點。
至于醫患糾紛、患者維權等問題,則又涉及到我國現行的醫保政策及保險條款等多方,也許互聯網的春風能化解,但至少到目前沒有添亂的跡象。
疑問三:移動醫療的醫生從哪里來?
無論什么模式,患者最關心的永遠都是:誰能看好我的病。這就延伸出一個問題:移動醫療里有醫生,醫生是從哪里來的?
其實,移動醫療的短板不在于找不到IT人才和醫療精英,而是找不到能夠進行跨界翻譯、對接、轉換并最終進行高效實現的人才。
一方面,國內很多醫生沒有在心理上接受移動醫療,醫生們長期的職業習慣不易改變和顛覆。另一方面,我國的醫生行業壓力大,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行業限制多,導致移動醫療領域的醫生少之又少。
這也是造成移動醫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尷尬現狀的重要原因。
疑問四:我不信任移動醫療怎么辦?
除醫生外,醫療行業另一大主體便是患者本身。“誰敢在網上看病啊,網上假貨都那么多,冒牌醫診肯定更多”、“醫生是通過患者狀態、語言描述的問診做判斷的,連面都不見怎么看病?”這些問題都是患者切實反映出的顧慮。
有網友認為:國內移動醫療還停留在國外私人醫生的科普工作階段,移動醫療平臺不敢給用戶承諾,萬一你說沒事,人家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能行嗎?你要是說以醫院診斷為準,那人家直接去醫院就行了啊!
所以,如何打消患者網上就醫的顧慮、如何加強醫療服務的信任倍數,又是移動醫療發展需要攻克的另一個難關。
解讀君問路:
正所謂移動醫療燒錢問路,但是路在何方,恐怕不是燒錢就能得到答案的。解讀君以上四問只是皮毛,關于互聯網醫療行業深處的提問四百問都不止,IT人士們還是要多看病多思考,才能找到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