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海德濟醫院(下稱德濟醫院)宣布成為向醫生開放的多點執業平臺。
據悉,該院將以醫生個人或組織(醫生集團)可以接受的方式,或彼此認可的機制開展合作,由此,成為上海第一家宣布向醫生開放手術中心、重癥監護中心的中外合資醫院。
“我們是神經醫學專科醫院,以手術為主,結合我們醫院的特點和平臺優勢,醫生可來這里開展手術。我們制定完善的風險控制和合理的利潤分配機制,為團隊培養、患者術后重癥監護提供保險。”上海德濟醫院創始人、執行院長郭輝介紹。
用開放的平臺吸引醫療人才
郭輝是中國開展醫師多點執業的探路人之一。
早在2008年,他離開原來供職的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在上海曲陽醫院成立腦科中心,從6張床位逐步發展成上海市設備最多的神經電生理室。2011年,郭輝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基金會的風險投資,帶領團隊從上海曲陽醫院獨立出來,籌辦德濟醫院。2013年2月,德濟醫院開業。目前該院擁有300多名員工、350張床位,計劃2020年上市。
過去三年,德濟醫院吸引到諸如徐啟武、宋冬雷等神經外科領域的“大咖”.旨在推動醫院進一步發展,郭輝決定開放德濟醫院,使之成為醫師多點執業的一個平臺,借此吸納更多的優秀醫療人才。
一套“組合拳”促進醫師多點執業落地
基于目前醫師多點執業的現狀,德濟醫院針對各類合作對象推出“組合拳”。
該院與醫生集團合作的初期,擬采取“組建獨立考核科室或中心”的形式,科室獨立核算,核算方式由雙方討論共同確定。德濟醫院會向后者提供人事、后勤、市場、宣傳等管理成本的培育和支持,幫助合作方壯大,使其最終發展成為獨立運行的專科中心或專病中心。隨后,德濟醫院再進一步幫他們發展成為專科醫院。
當合作方發展成能獨立運行的專科中心、專病中心或專科醫院后,德濟醫院承諾將給他們投入資金或土地樓房,而且讓合作方成為控股股東,獨立操作運營,德濟醫院作為投資人僅根據股權比例保持董事會相應的董事席位。
至于醫師多點執業的合法手續及風險控制方面,德濟醫院將從購買醫療事故險、專門的處理團隊、政府的醫調委、上海市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四個方面聯動,解除其后顧之憂。
雙方的利益如何分配?郭輝的回應是,德濟醫院會與醫生集團談利益分配,而不與集團內的醫生切割“蛋糕”.“我們會制定一個合理的分配機制,目前仍在探討中。”郭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