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鄭州市2015年衛生計生工作會議中,鄭州市衛計委主任顧建欽在展望2015年時,曾提到:鼓勵、支持“院中院”建設。
啥叫“院中院”?時隔半年,鄭州市到底有哪些“院中院”,發展情況如何?
不是隨便一個科室
都能叫“院中院”
“不是隨便一個科室都能叫院中院。建立院中院的科室,得在人才、設施、規模、學術等方面達到一定水平,否則就做爛了。”
鄭州市衛計委主任顧建欽這樣定義“院中院”:整合公立醫院規模大、口碑好、技術強的科室,讓他們成為醫院。但仍歸原醫院管理:完全受總院領導,經濟往來納入醫院的財務管理,發展納入醫院統一規劃,執行醫院規定的政策,衛生資源與醫院共享,接受醫院的檢查考評。
既然這些都還歸原醫院管理,又為何要發展“院中院”呢?
顧建欽說,建立了“院中院”的綜合醫院,對外交流的機會更多了,國內外一些頂尖的專科醫院,更愿意和這樣的醫院進行技術、人員、信息、遠程會診的合作。“院中院”也就鍛造了一批專業人才。
“目前,我們已經引進了幾十個團隊,更多的是和院中院合作。像國內皮膚學界權威、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終身教授朱學駿被引進到鄭州市中心醫院皮膚病醫院,正在努力把醫院打造成國內皮膚病 ‘四小龍醫院’。”
鄭州市屬醫療機構中,哪些能夠稱得上是“院中院”?在顧建欽看來,這些醫院可以稱得上:鄭州市眼科醫院(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鄭州市皮膚病醫院、鄭州市康復醫院(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鄭州市腦科醫院(鄭州人民醫院)、鄭州市老年醫院(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鄭州市脊柱脊髓病醫院(鄭州市骨科醫院)、鄭州市兒童腦癱康復醫院(鄭州市兒童醫院)。
有的“院中院”門診量
已經能占“半邊天”
鄭州市腦科醫院2011年11月投入使用。
分管腦科醫院的鄭州人民醫院副院長王大忠,隨手打開醫院的肝豆狀核變性和帕金森專區的住院數據:當天有40張床位,但實際上住院人數已經達到118個。而其常態的門診量每天100多人次,住院率100%以上。
鄭州市皮膚病醫院(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皮膚科)倪文瓊院長說,皮膚病醫院去年6月份掛牌,一年的門診量已經達到18萬人次,比上一年度同期增長60%,日門診量也能占到整個醫院門診量的十分之一。
如果單從門診量上來衡量,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鄭州市眼科醫院)最有說服力:目前,眼科醫院已經有16個亞專業,500張床位,而整個醫院的開放床位是1200張。全院日門診量2000多人次,眼科門診量已經占到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將近1000人次,“而這,并沒有將每天300多驗光的人算在其中。”
市級醫院是“熊走鋼絲”
得有獨門秘訣
為什么發展“院中院”?
顧建欽解釋,在鄭州市的衛生服務大格局中,過去我們缺少一些專科的規劃,不能為老百姓提供更專業的檢查、治療、護理和康復醫療服務, “院中院也是‘人才、學科、數字化發展戰略’的具體行動。”
另外,對公立醫院來說,設立“院中院”也是其生存、發展和競爭的需要。“市級醫院在縣級醫院和省級醫院的中間生存,我們叫‘熊走鋼絲’——上有老虎(省級醫院)下山、下有猴子(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衛生所)爬樹,這要求熊得有點技術,把平衡桿玩好。而有特色的科室,就像是熊的獨門秘訣,能讓老百姓記住我們。”
對于綜合性醫院來說,發展“院中院”,保持和增強傳統科室的優勢是不約而同的“原因”.
倪文瓊稱,“當初選擇皮膚科作為院中院,主要是因為這個科室本來就是醫院的優勢科室。”
王大忠也說,鄭州人民醫院建腦科醫院,也是因為“鄭州人民醫院的神經內外科都很強,是醫院的優勢專業”.
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院長孫世龍稱,“二院的眼科底子好,幾十年前就很重視眼科。”
“院中院”發展之后,給本地患者帶來了更多方便。
顧建欽說,“以前省內患者看脊柱脊髓病,得跑到北京天壇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人家更專業。而我們規劃院中院,依托鄭州市骨科醫院原有的專業優勢建立鄭州市脊柱脊髓病醫院后,大家不用大老遠去北京了,這是真正讓老百姓省錢、省事。”
“沒有小灶成不了名牌和大家”
因為眼科,更多人記住了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但院長孫世龍認為,鄭州市眼科醫院給二院帶來的不僅僅是品牌,還有更多來自遠方的“流量”.
“什么地方有病,都可能造成視覺異常。眼前有一片看不見,需要和神經外科結合。糖尿病會引發視網膜病變,干眼癥可能是更年期的內分泌失調造成的,內科、神經外科、婦產科、心腦血管科等,很多疾病會表現在眼睛上,很多科室都會和眼科相關——很多時候,眼病只是身體其他疾病的一個表象。”
他希望的是,“院中院”成為醫院一個重要的引流器,“事實上,鄭州市眼科醫院發展到現在,也確實為整個醫院帶來了人流量。”
也正因此,在整個發展規劃中,二院將發展整合眼科,即以視覺癥狀為主線,把所有和視覺相關的學科全部結合起來,將眼科的優勢轉化為醫院的綜合優勢。
孫世龍說,之所以把眼科發展提高到這樣一個高度,也是因為眼科知名度出去了,可以為醫院帶來很多患者,畢竟醫院的區域性比較強。
強力發展一個科室,無疑需要整個醫院的設備和人才等各方面的強力支持。一位醫院的院長告訴記者,“醫院對院中院傾注了很多資源,個別科室也確有意見,但是沒有辦法,這是一個醫院發展的戰略需要。”
而對此,顧建欽闡述得更直接:在任何一個地方,如果要發展新事物,都必須有“小灶”,沒有小灶,成不了名牌,也成不了大家,“特別是市級醫院,不能像‘省級老大哥’,什么都要做好。對市級醫院來說,什么都弄,什么也弄不好。”
“院中院”會不會分走
民營醫院的蛋糕?
目前鄭州市的“院中院”,很多集中于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幾個領域:眼科、康復科、心血管病科、美容整形科等。它們的發展,會不會分走民營醫院的蛋糕?
顧建欽認為,相比而言,“院中院”的專家多、人才梯隊完善,也更規范,會對民營醫院甚至一些公立醫院的科室發展造成影響,但也會倒逼著他們更加自我嚴格要求。
不過,一些民營醫院對此卻并不在意:“不是誰出來,誰就不能活的。”
拜博口腔醫療集團河南事業部常務副總經理、拜博口腔醫院院長王咲予對“院中院”很感興趣。在她看來,這是非常正常的、市場經濟主導的經營行為。
“這幾年,大家對健康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各種數據也顯示,對精準醫療的需求越來越多。這給專科醫院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也說明,多業態醫療服務方式是市場需求的。”
她說,大家現在都站在一個新的起跑線上,需要拼體力拼耐力,最終分出個一二三四,“公立醫院有自己的危機感,在做好了大醫療之后,也要來搶占細分專科這個板塊兒的份額,但是民營醫院也不會手軟,也會去反向收購一些醫療服務機構,發展自己的核心醫療團隊和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