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居民一紙簽約,就能享受約定的社區、二級和三甲大醫院的優先掛號、就診、檢查和住院實惠;大醫院開出的慢性病藥方,拿回社區能一次開足1至2個月的藥。16日,閔行區宣布率先在滬啟動社區分級診療改革。中山、華山、市六和仁濟南院表示,為簽約居民轉診治療提供便利。
呈現“1+1+1”的模式
很多市民或許已經在自己的社區簽約“認領”了家庭醫生。不過,此番新一輪醫改,簽約方式和過去有些不同:在簽約家庭醫生的同時,居民再選擇一家區級醫院和一家市級醫院進行“1+1+1”簽約。其中,市級醫院可以由居民根據自身健康需求和就醫習慣自由選擇,只要是本市范圍的三甲綜合性醫院都可以。簽約后,病人按照分級診療的原則,患病先去家庭醫生處“報到”,小病由社區醫院處理,大病根據病情分診轉診到區級或市級協議醫院。分診轉診由家庭醫生全權負責。
簽下這一紙合約后,是否意味著居民今后看病只能選擇協議醫院,不能去其他三甲大醫院了?閔行區衛計委副主任程佳明確表示,簽約肯定不會影響居民自由擇醫權利,大家仍然可以根據需要去其他大醫院就診,但是,走分級診療流程、在協議醫院就診可以享受更多便利。
享三甲醫院優先診療權
按照上海市社區分級診療改革總體設想,簽訂“1+1+1”協議后,所有三甲綜合性醫院都要為簽約居民提供優先診療的服務。閔行區衛計委主任黃陶承表示,第一步,復旦大學下屬綜合性醫院、市六醫院、仁濟南院先行先試,為簽約轉診患者提供優先掛號、就診、檢查和住院的便利,建立雙向轉診機制和綠色通道。16日,中山、華山、市六和仁濟南院均宣布,向社區家庭醫生優先開放專家門診緊張號源,為簽約患者預留一定數量的住院床位。
簽約后,家庭醫生將定期對簽約居民開展健康評估,為每個人建立電子健康檔案,把簽約居民按照健康、高危、患病和恢復期人群進行分類管理。
病史信息可互通互享
簽約后轉診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協議醫院之間將實現病人醫療信息的互通共享,使大醫院醫生一拉醫保卡,就能看到病人在社區就診的全記錄。目前,閔行區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打通與轄區內二三級綜合性醫院的信息通路,檢驗報告、影像圖片、用藥記錄以及患者基本健康信息都能互相調閱。接下來,四大醫院也將和它們進行對接。最終,全市三甲醫院和社區之間將實現信息無障礙連通。
社區缺藥問題一攬子解決
作為改革一項重要內容,今后簽約慢性病人在確診疾病后,大醫院的處方可以到社區醫院進行延伸使用,并且實施“長處方”制度,配藥周期可以一次延長到1至2個月,病人一次看病能配足藥,醫保金額不受限制。這樣,病人用藥療效更有保障,而藥費支出也因社區實行零差率而降至最低。
但過去,不少市民反映,大醫院配的藥,到了社區卻配不到,尤其是一些合資、外資品牌藥物社區不能供應。不過,這個問題此次也得到了一攬子解決。程佳透露,整個閔行區社區藥品供應系統已通過第三方平臺實現與大醫院用藥的對接,對于目前社區基本藥品目錄以外的藥品,今后將由平臺及時補貨。
醫保配套政策已在研究
本輪改革,關鍵是通過分級診療來引導市民“小病到社區、大病去三甲”,把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的基本診療疏解到社區,為不堪重負的大醫院減負,讓大醫院騰出手來看大病、解頑癥,同時也讓大醫院有足夠精力開展對社區的人才培養工作。閔行區區委書記趙奇表示,由于涉及居民眾多,改革將優先滿足本區60歲以上老人、慢性病居民的簽約需求。
為配合此次改革,閔行區按照1.7萬工作量配置1名全科醫生的標準,充實了家庭醫生隊伍人手。據透露,下一步還將探索家庭醫生管理醫保費用的制度,激勵家庭醫生對簽約居民的醫保費用進行合理使用。據悉,改革所涉及的“長處方”醫保配套政策,目前正由相關部門研究制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