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社會辦醫健康發展,進一步降低了社會辦醫“門檻”,以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健康需求。事實上,為了能讓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齊頭并進”,相關部門已推出了多項措施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如減免部分稅負、人才政策放寬、進入醫保……一系列利好政策讓民營醫院仿佛看到了春天的曙光。
不過,在民營醫院看來,這個過程很漫長,用他們的話講就是“在煎熬中等待”.記者調查發現,甘肅省民營醫院發展受制于人才引進難、資金少、社會醫保定點資格受限等因素。業內人士建議,當前應淡化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的身份差異,在稅收政策、社保定點資格等方面,盡快出臺細化措施,使民營醫院獲得更加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
“門庭冷落”與“門庭若市”
8月7日,記者來到位于小西湖的蘭州康馨乳腺病專科醫院,這座醫院是西北首家乳腺病專科醫院,然而走進醫院大廳,卻是冷冷清清。該院擁有從美國引進的安珂微創手術設備,技術水平絲毫不差于公立醫院,而費用卻低廉了不少。盡管如此,人們還是紛紛投奔大醫院就診,這讓該院主任金春輝(原省人民醫院心腦血管主任教授)感到不解。
金春輝說:“醫院大夫都是從省上三甲醫院聘請過來的專家,技術水平不差,同時衛生條件、環境都很好,可就是吸引不來人。醫院周一門診看病人數有30人,平時人很少,醫院現有70個床位,然而入住的才20人,遠遠沒有預想的多。”
隨后記者走訪蘭州時光婦兒醫院、蘭州黃河醫院、甘肅保健院等民營醫院,發現均沒有像大醫院那樣人滿為患,前來掛號看病的寥寥無幾。
據甘肅省民辦醫院健康服務協會不完全統計,甘肅省現有民營醫院近200家,服務患者比例占全省醫療行業總就診量的28.6%,為甘肅省解決門診就診量達360多萬人次,其中住院部年入住量3萬多人次。
伴隨著一系列利好政策,近幾年我國民營醫院發展迅猛,尤其是在數量上,與公立醫院日益接近,但在整體規模和技術水平上與公立醫院差距很大,民營醫院的門診量和住院量只占總量的10%多一點。
由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發布的《中國民營醫院發展報告(2014)》顯示,我國民營醫院數量由2005年底的3320家,一路攀升至2013年底的11029家。近十年間數量增長超過兩倍,與公立醫院的數量差距在不斷縮小。
“雖然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的差距在縮小,但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程度尚遠遠不如公立醫院,普通老百姓對民營醫院的偏見也依然較深。”康馨乳腺病專科醫院行政院長、省人民醫院退休專家周玉萍介紹。
中青年骨干人才短缺成發展軟肋
家住五泉山的張蘭芳最近胃里不舒服,由于家離大醫院很遠,鄰居張軍以前也有胃病,在蘭州中醫腸胃醫院看好了,于是就介紹她去,但是張蘭芳覺得去大醫院更靠譜些。
記者走訪發現,多數人心存“有病就去大醫院更靠譜”的觀念及偏見,讓民營醫院更加處于尷尬的境地。
除此之外,甘肅省生殖保健院辦公室負責人劉淑芳介紹:“民營醫院人才隊伍建設嚴重不足,人才匱乏。民營醫院當前面臨的最大束縛是缺乏人才,醫務人員多是‘一老一少’格局,一邊是公立醫院退休人員,一邊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人才青黃不接,中青年骨干很少,民營醫院的專家資源只能依靠公立醫院醫生的跳槽及聘用公立醫院的退休醫生。”
劉淑芳說:“以甘肅省生殖保健院為例,就嚴重缺乏專家類醫生。國家雖然從政策上鼓勵醫生多點執業,但由于醫院管理體制限制,醫師顧慮多、負擔重,一些公立醫院甚至變相對多點執業的醫生施加壓力,導致公立醫院醫生很少到民營醫院多點執業。”
金春輝告訴記者,“由于醫保報銷受限,康馨乳腺病專科醫院目前只有新農合可以報銷,且范圍局限于蘭州的三縣五區,蘭州市及省醫保報銷還遙遙無期!”同樣,有著14年歷史的甘肅省生殖保健院也面臨著同樣的難題。
報銷制度不完善,導致更多群體涌向大醫院,民營醫院因此雪上加霜。康馨乳腺病專科醫院從2014年元月份建院到目前,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每年要支出60萬左右的人員工資及房租費、醫療器具費等。
康馨乳腺病專科醫院的王文峰介紹:“現在銀行融資難、稅收負擔重導致民營醫院資金壓力很大。很多民營醫院的房子是租的,幾乎沒什么固定資產可以抵押。民營醫院融資渠道很單一,主要來源為自身的留存收益和業內少量資金短期拆借。對于中小民營醫院來說,基本上不可能從銀行獲得貸款。”
劉淑芳認為,與享有政府財政補貼及各種稅費減免的公立醫院相比,民營醫院少有財政補貼,還要承擔一定的稅負。不僅如此,民營醫療機構在電價、水費等方面,都享受不到公立醫院的同等待遇。
亟待加強人才、資金方面的支持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更多的人將面臨就醫問題,而公立醫院尚無法滿足大眾就醫的需求,民營醫院急需作為公立醫院的補充而發展。
為了尋求出路,康馨乳腺病專科醫院等民營醫院取消了掛號費,采取義診進村社等服務。另外,他們也不斷學習、更新技術和管理理念,以得到人們的認可。
金春輝等認為,國家鼓勵民營醫院發展,就應該出臺相關政策。沒有相關的措施去執行,就會導致大醫院人滿為患,而小的民營醫院門庭冷落,從而造成資源浪費。
業內人士認為, 當前,除了要讓群眾改變有病就去大醫院的傳統就醫觀念外,還應弱化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的身份差異,各級衛生部門對不同投資渠道、不同所有制、不同隸屬關系的醫療機構要一視同仁,創造公平、開放、有序的競爭環境,同時采取多種措施打破制約民營醫院發展的障礙。
劉淑芳認為,還應打通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間人才的雙向流通渠道,營造平等的醫務人員相互流動氛圍;加強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之間的人才流動,提供更靈活的政策和更完善的配套措施,真正放開醫生多點執業。
有關專家建議,應多措并舉支持和鼓勵民營醫院發展。一是稅收政策、社會醫療保險定點資格等方面,盡快出臺可操作性措施,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建立民營醫院分類管理的核定機制,解決配套政策和實際操作問題,給予民營醫院申請醫療保險定點醫院的資格和相關的稅費優惠政策;三是鼓勵銀行業設計適合民營醫院發展的融資產品,對接其融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