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衛生計生委下發《關于市級醫院與主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醫聯體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
根據《實施意見》,我市將于10月8日正式啟動市級醫院與主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區域醫聯體試點工作。市一、市二、市三、市紅會和市中醫院分別與9個城區的5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組建5個“緊密合作醫聯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增掛合作市屬醫院分院的牌子。同時,11家市屬醫院與主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雙向轉診合作醫聯體”。
今年底前,全市分級診療體系將基本建立。
市級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為“一家”
去年10月,我市在主城區推出醫養護簽約服務。56萬主城區居民與社區醫生簽約,從今年1月1日起,享受社區首診、雙向轉診、家庭病床上門服務、全人全程健康管理等服務和醫保優惠政策。
今年5月,我市成為第三批公立醫院改革國家聯系試點城市,進一步推出醫聯體工作。醫聯體分為“緊密合作醫聯體”和“雙向轉診合作醫聯體”兩類。
緊密合作醫聯體由5家市屬三級綜合性醫院牽頭,與相關的行政區域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合組建:市一醫院與上城區、下城區、大江東產業集聚區;市醫院與拱墅區;市紅會醫院與江干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市中醫院與西湖區、西湖風景名勝區;市三醫院與濱江區。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增掛合作市屬醫院分院的牌子。緊密合作醫聯體主要開展醫學影像會診中心、心電會診中心、消毒供應中心和慢病聯合診療中心的各項工作。
“雙向轉診合作醫聯體”則由11家市屬醫院(另包括市腫瘤、市西溪、市七、市兒童、市婦產科和市老年病醫院)與主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依托市級雙向轉診平臺在醫聯體內優先開展門診、住院、檢查等轉診業務。為方便群眾就醫,其他市級醫院可根據業務需要,加入不同的醫聯體,參與雙向轉診、技術指導、健康信息等醫療業務。
在運行模式上,醫聯體內成員單位的管理、專家號源、信息平臺、多點執業開展、業務指導培訓、慢性病管理及慢病藥品供應等將逐步同質化。鼓勵有條件的單位采用更緊密的人、財、物一體化管理形式。
《實施意見》提出了目標:到今年年底前,分級診療體系基本建立,預約轉診占公立醫院門診就診量的比例提高到20%以上,轄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上級醫院建立遠程醫療信息系統的比例達到60%以上。
鼓勵市級醫院醫生到社區多點執業
根據《實施意見》,區域醫聯體建立后,主要開展以下幾方面工作:
醫療資源統籌管理。在醫聯體內,實現預約號源、慢病責任醫師團隊、住院床位、診療科目設置、醫務人員和信息平臺等醫療資源共享,進行統籌管理。
有序推進雙向轉診。轄區居民可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約市級醫院專家、病房床位和各類檢查檢驗等服務,市級醫院對基層上轉患者開通綠色通道,提供優先預約專家、專科門診,優先安排檢查,優先安排住院的“三優先”服務;對符合條件的下轉患者積極開展延續服務。
加強醫務人員柔性流動。市級醫院需安排高年資醫生定期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坐診、會診、查房、講座、帶教、帶徒等多種形式的業務指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安排醫務人員定期到市級醫院進行免費培訓、進修、參加學術活動以及參與轉診病人查房等工作。同時,還鼓勵市級醫院醫生(含退休醫生)到醫聯體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多點執業。
開展慢病治療藥品的統一配備。醫聯體內成員單位可根據轄區居民的實際需求,適當增加慢性病、常見病及相關專科藥物的配備種類,并在醫聯體內保持相關藥物的一致性。
深化全科醫生簽約服務。建立醫聯體后,將有效促進醫養護一體化簽約服務,簽約居民將更便捷地享受到優先轉診、檢查和住院等服務。
目前,11家市屬醫院均已分別與結對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醫聯體合作協議,并制定了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