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保障機制的不斷健全,尤其是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后,清遠各地基層群眾到當地醫院就醫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但是,基層醫院存在的整體環境差、醫療條件和設施裝備落后、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等一系列問題,導致醫療質量無法得到提高,使得各地群眾對基層醫療機構不信任,到大醫院看小病成為一種較普遍的現象。這不僅浪費了大醫院的資源,也加大了當地群眾的就醫困難。
基層醫療機構的基礎作用能否完全發揮出來,關系到醫改的成敗,關系到各地群眾的福祉,關系到和諧清遠的構建。這就要求當地的基層醫療機構隊伍素質和設施配置也要相應提升,從而適應各地基層群眾的就醫需求。
近年來,先住院后付費、藥品零差率、臨床路徑、按病種付費等惠民政策的落實,在緩解基層群眾“看病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基層“看病難”問題依然存在,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基層醫院留不住醫生。
病人看病愛到大醫院扎堆兒,這是對基層的醫療技術不信任。這邊是基層醫院醫生留不住,那邊卻是大醫院人滿為患。如此怪象存在已久,雖然解決路徑似乎也并不缺乏,然而,卻一直未見很大改觀。現在不要說村醫了,就連鄉醫,想招個本科生都太難了。很多擁有資格證的醫生,大都不愿留在鎮村。不僅現在基層的待遇留不住人才,而且因為自己的待遇低、條件差,不少鄉村醫生在對下一代進行教育時,不經意間就會體現出“不能當鄉村醫生”的想法。這樣一來,原本留不住人才的鄉村醫院、衛生所就更沒有后續人才了。因此,在筆者看來,基層醫院或衛生院要吸引患者去看病,首先就得留得住醫護人才。而留得住人才,就需要政府多投入,并在基層醫護人員“軟實力”上多投入,如培訓、補貼等,讓基層醫護人員真正沉下心在基層。
只有真正讓基層強起來,老百姓的常見病才能在第一時間在“家門口”得到解決。在此,筆者認為要進一步加大基層醫院與省、市級醫院的協作,通過托管等形式與其合作辦醫,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如上級醫院派出管理團隊和技術團隊對醫院的管理、科研、技術、教學等進行指導、扶持,以提升縣一級醫院的醫療技術實力,以更好地為當地群眾的健康服務。與此同時,縣級醫院優質資源也要不斷向基層醫療機構下沉,通過以“醫療聯合體”這種合作形式,在人員、設備、藥品、培訓等方面對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全面幫扶,并依托縣級醫院對各基層單位疑難檢查項目、復雜檢驗項目等進行會診、檢測,提高診斷、檢測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從而逐步構建“小病在村(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村(社區)”的就醫新格局,使得居民在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能享受優質便捷的醫療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