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健康報主辦、微醫集團承辦的“2015互聯網+健康中國大會”之“互聯網協奏醫改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上,業界專家以及學者們齊聚一堂,探討了如何發揮互聯網在分級診療中的作用。
圖為會議現場
在研討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醫療管理服務指導中心處長趙靖表示,稱2015年是“互聯網+醫療”的元年也不為過。現在有很多的互聯網醫療企業,還有傳統的醫療機構都在進行信息化的建設。如果仔細去了解這種信息化建設,實際上它不能叫做“互聯網+醫療”,應該叫“醫療+互聯網”更準確一些。
對于分級診療,趙靖指出,把患者留在基層,要考慮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技術水平以及人才隊伍到底行不行。這就需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一支過硬的人才隊伍,不能說要達到大醫院的水平,但是至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可以處理能處理的事,干能干的活。
會上,上海市醫改辦副主任許速分享了上海“互聯網+時代分級診療制度”的樣本---“閔行模式”.上海市衛生計生委聯手微醫集團通過巧借社會力量,在閔行區構建了一個連通“市、區、社區”三級醫療機構的綜合信息平臺,以此平臺為載體,家庭醫生可以為居民提供全程健康管理、雙向轉診、慢病長處方等服務,助力分級診療落地。在業界人士氣看來,這是全面推進分級診療工作中接地氣的實踐模式。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王健生教授作了題為“醫生如何借助互聯網實現上下協同”的主題演講,向與會者講述了通過互聯網實現分級診療的無限可能性。過去16年間,王健生走遍了陜西絕大多數鄉村,組建了一直超過3000多人的醫生協作組織。通過移動醫療平臺“微醫”APP,他和協作組成員輕松發起討論交流,實現疑難病會診甚至一鍵轉診。而基層醫生也可以通過微醫群,第一時間聯系到專家團隊,尋求專業幫助。王健生表示,經由互聯網連接的微醫團隊,提升了醫生的溝通效率,也實現了醫患精確匹配。
那么,互聯網醫療平臺具體如何協奏醫改,助力分級診療落地呢?據悉,微醫集團通過組織醫院醫生為用戶提供分診服務,由微醫集團所發展的專家團隊每組都要配備至少3名院內分診人員。患者將病情提交微醫后,微醫客服(專業醫生)會首先為用戶匹配最對癥的專家團隊,隨后再由專家團隊的分診人員根據患者病情為其匹配最合適的醫生。
微醫集團董事長兼CEO廖杰遠介紹到,“我們把一個專家跟患者需求實現匹配以后,提升了專家的接診能力。比較早期上來的專家,原來帶著一個科,一天接診量是200至300.目前,上線以后,每天的患者已經過千了,專家自己吃不消了,怎么辦?同一個科室的醫生看不過來,他(她)就把全國網絡醫院的醫生加入到他(她)團隊里面。那么,分診的時候,我們根據什么分診呢?一個是擅長,一個是對癥,一個是就近。如果說這個患者在青島,在青島有團隊成員,首先把這個人分到青島,當然是對癥優先,如果病情有特別的需要,可以會轉到北京或者上海。總之,更多的協作應該是一個城市里面。在團隊建設和分級診療里面,我們認為,二甲和二級醫院是分級診療最核心的醫院,往上接三甲醫院,往下接基層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