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心急火燎跑到醫院,卻需要等上好半天!這樣的情景,你是否經歷過?孩子需要住院,卻被告知沒有床位,七找八托人,一番折騰后,最終為孩子找到一個加床!遇到類似場景,你我心中常會發出疑問:為什么就不能多開點病床?為什么就不能多招點兒科醫生?……
而現實是,兒科醫生非常緊缺,每千名兒童分不到半個醫生。很多醫學院的學生踏入崗位時,更愿意去成人科,分析原因,待遇低、壓力大、風險高等成主因。隨著全面二孩的即將到來,這種緊缺局面更顯突出。
日前,國家衛計委下發通知:將利用財政經費,對相關專業醫師轉崗兒科醫師進行培訓,我省的名額大約是80人。“轉崗培訓”政策能拯救兒科醫師嗎?
走訪:一天接診6000多個孩子
近日,位于鄭州龍湖外環路的鄭州市兒童醫院東院區。上午9:30,記者趕到醫院時,該院一樓大廳內已經人群密集。“護士,我孩子發高燒,去哪個診室?”“護士,呼吸科怎么走?”一樓門診大廳的服務臺前,絡繹不絕的患兒家屬向護士詢問情況。
在鄭州市兒童醫院東三街院區,現場更繁忙,門診一樓大廳內所有掛號窗口前,都排滿了家長,大廳的候診凳子上坐滿了抱著患兒的家長,孩子的哭聲,家長急促的腳步聲混雜一起。
“春夏交接、夏秋交接、秋冬季節,都是傳統的兒科高峰期。”鄭州市兒童醫院門診辦公室護士長曹哲說,目前,醫院三個院區每天的接診量都很大,幾乎每天都是高峰期,“三個院區加起來平均每天的接診量為4500人次,最高峰時,日門診量能達到6000多人次,預計入冬后患者會更多”.
“給孩子看病真是太難了,大清早就從家里往醫院趕,現在還沒排上號。”來自開封的張強抱著剛剛三個月大的哭鬧不止的孩子在鄭州兒童醫院東院區二樓休息區走來走去,妻子在排號等待。“最近,天氣變化大,孩子體質弱,再三小心孩子還是發燒了,在小醫院治療了兩天還是高燒不退,只能跑到大醫院來。”
“現在,平均每個內科醫生每天的接診量在60到80人次,有時候上午看病的人太多,下午一兩點才能吃飯休息。”鄭州市兒童醫院兒科重癥監護室主任金志鵬說,目前,鄭州市兒童醫院東院區重癥監護室有床位35張,每天基本上有30張是有人的,偶爾還會出現轉運病人太多,病床不夠的情況。
數字:每千名兒童平均不到半個醫生
兒科就診緊張的并不只有鄭州市兒童醫院。走訪中記者發現,在省婦幼保健院、鄭州市婦幼保健院、省人民醫院、鄭大一附院、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等,兒科門診都是人滿為患。
數據表明,鄭州市兒童醫院的兒科醫生有632人,省婦幼保健院有兒科醫生180多人、鄭州市婦幼保健院有兒科醫生50多人。在鄭州市,除去這3家兒科醫生較多的醫院外,其他的綜合醫院一般只有十幾人。
兒科醫生緊缺已成不爭的事實,而這種情況,在全國也普遍存在。《2015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0年起,新醫改5年來,全國兒科醫生總數從10.5萬人下降到了10萬人,兒科醫生比例下降了1.1%.從兒科醫患配比來看,全國平均每千名兒童只有0.43位兒科醫生,遠低于每千名兒童擁有1.46位兒科醫生的美國。
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另一項調查顯示,全國兒童專科醫院只占全國總床位數的6.4%,但中國兒童人口的比例卻有20%。
“我們一個大夫每天的門診量都要超過100人,基本上是坐下后,連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中午也只能抽5~10分鐘吃飯。”省婦幼保健院兒科主任醫師王偉說,由于科室人員緊張,幾乎每個兒科醫生都沒有完整的雙休日和節假日,“從來沒休過長假,外出旅游什么的,想都不敢想”.
“現在關鍵的問題是不僅招不到人,還面臨著醫生流失。”解放軍153中心醫院小兒科一病區主任醫師杜松奎說,在綜合醫院,兒科因為收入低,同等工作量的兒科醫生績效低于其他科室,成為醫院的包袱,部分兒科醫生開始轉行,“前兩年,醫院招兒科醫生比較困難,好不容易招到幾個合適的,還有一兩個在崗前培訓的時候就放棄了。近兩年由于就業壓力大,有些人會嘗試兒科行業,但還是有兒科醫生頻繁轉崗到其他成人科室。”
“我們自己培養的學生也不愿留下來,寧愿選擇一些壓力沒那么大的科室”,王偉苦笑著說,每次給臨床專業的學生上課前,都要賣力宣傳兒科行業的發展前景,爭取吸引更多學生選擇兒科專業。
原因:活最累、掙錢少、跳槽多
“解決兒科醫生短缺問題,首先得找到原因,對癥下藥。”業內人士表示,現有的醫生培養體系中,沒有兒科專業,致使兒科醫生缺乏穩定的來源。責任大、勞累、收入低、風險高這四個因素是造成兒科醫生難留住人的主要原因。
兒科被稱之為“啞科”,給兒童看病要比大人困難得多,這是因為大部分年幼的孩子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不適,有的孩子還不停哭鬧、不配合醫生,治療難度大。這些對醫生的要求更高,同樣的病,花費在兒童身上的精力和工作量要比成人高好幾倍。
同時,兒科發生醫療糾紛的幾率比其他科室高出許多。大多數情況下,醫生與患兒無法直接交流,風險就很大。加之家人在孩子生病時情緒急躁,出現暴力傷醫的可能性更大。
“一個孩子來看病,可能有五六個家長陪著,看病的醫生壓力都很大。醫生們經常開玩笑,去查房的時候,不用看孩子,直接看家長的表情就知道孩子的狀態了。”王偉調侃道。
而金志鵬告訴記者,綜合性醫院中,效益最差的科室之一就有兒科。與成年病人相比,小兒用藥少、檢查少、住院周期短,同樣的病,花費只有成年人的幾分之一。科室獎金與科室創收掛鉤,就造成兒科醫生待遇偏低。
1999年教育部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調整,取消了兒科學專業,16年來,我國新型兒科醫生培養機制一片空白。
目前,兒科醫師的來源,一是各級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二是攻讀兒科學專業的研究生,三是其他二級學科或三級學科研究生。
“兒科相對比較綜合,對醫生的能力要求比較高,正式工作需要醫生有多年的臨床經驗。”杜松奎說,一般來說,要經過10多年的磨煉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兒科醫生。
行動:免費培訓轉崗兒科醫師
對于這種困窘,國家也正逐步反省并采取行動。
國家衛計委印發2015年兒科醫師轉崗培訓方案的通知,將利用財政經費,對相關專業醫師轉崗兒科醫師進行培訓,培訓后由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組織考核,考核合格的轉崗為兒科執業醫師。
這項培訓涉及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15年將總共轉崗培養1820位兒科醫師。河南也在其中。
據了解,培訓將遴選具備培訓能力的兒童專科醫院(或兒科實力強的綜合醫院),主要在相應的兒科專業臨床科室輪轉,旨在培養兒科臨床技能和疾病處理能力。培訓醫師條件是: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在轄區內縣級醫院(含中醫院、婦幼保健院)已取得醫師資格證(臨床類別)的醫師,且執業期間無重大醫療事故。
培訓擬通過一年時間,使受訓醫師熟悉兒科專業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具有較系統的專業知識,較熟練地掌握兒科臨床技能,能對本學科常見病及多發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及鑒別診斷、治療與預防等有較詳細的了解,使其具備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診療能力和操作能力。
今年7月,國家衛計委還曾發布通知,要求自2015年起,在醫師資格考試中,對兒科和院前急救崗位從業人員,開展加試相關專業內容的加分考試。
“各個省轄市的兒科也要加緊自己的兒科醫生力量儲備,以應對即將到來的二孩。”省衛計委副主任劉紹杰說,隨著我國生育政策的調整,兒童醫療服務面臨著機遇和挑戰。
提醒:提高待遇、改善執業環境是關鍵
那么,“轉崗培訓”和“加分政策”真能解決兒科醫師緊缺的困境?
對此,很多醫生和業內人士并不樂觀。“想要吸引人才深耕醫學,尤其是兒科、急診等,關鍵是要提高待遇;同時,要促進醫患的互相理解,讓患者的期望和醫療衛生現狀盡可能相符合。”金志鵬說,國家應該改進醫療制度、改善工作環境和醫患關系來招募人才,或者適當提高兒科、急診的正規薪酬。
“國家要加強對醫院的硬件投入,現在醫院基本上都是自負盈虧,很多醫療設備都靠醫生自己‘掙’出來,政府應相應增加醫療設施補助。”金志鵬說,還要注重軟件投入,加大對兒科醫生的技能培訓。兒童處于生長發育期,身體機能尚未完善,病情瞬息萬變,稍有差池便會命懸一線,因此,對醫生的綜合能力要求很高,必要的技能培訓對兒科醫生不可或缺。
中國醫院協會兒童醫院管理分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也深有體會,11月7日,在河南省醫院協會兒童醫院(科)分會第一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暨鄭州市兒童醫院醫聯體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應邀出席的他在接受大河報記者采訪時說,之前有數據統計,兒科醫生有近20萬的缺口,但根據我國特色,這20萬不會短期補齊。
“我經常會說三句話: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倪鑫說,事業留人是讓他們能把這份工作當事業干,感情留人是一種文化,而待遇留人,則包括財政撥款、物價體系支持等。
在采訪中,還有專家表示,應該讓有條件的院校盡快恢復本科兒科專業招生,并建立一定的培養激勵機制,可以借鑒師范院校模式,對兒科專業學生給予一定學費減免,對參加兒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的醫學生給予特殊補貼等,引導人才向兒科專業流動。
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資源處主任王斐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說,促進兒科醫療服務體系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醫療服務體系規劃和建設、衛生技術人員培養以及財政收入、服務價格、醫保報銷、人事薪酬等相關保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