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HIMSS連接健康大會(Connected Health Conference),波士頓兒童醫院公布了他們去年研發的出院觀察APP——DisCo的數據。數據顯示,99%的用戶認為這款APP對他們有用。
之所以設計這樣一款應用,是因為波士頓兒童醫院發現自己的出院系統發現了很多問題。
“我們不得不把患者送回家,但是他們在出院時身體依然非常虛弱。”波士頓兒童醫院兒科護士凱利·鄧恩(Kelly Dunn)在大會上如是說。
以前患者住院時間較長,在醫院出現任何問題隨時可以聯系到醫生。但是近來,患者出院時間比以前提前了很多,醫院希望患者在家里自己照顧自己。
最初,波士頓兒童醫院的做法是派一位護士給患者一個一個打電話詢問患者情況,但這樣做效果并不理想。鄧恩說:“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回復‘媽媽上班去了,這是奶奶。’但是她根本回答不了我們的問題。還有的情況,我們打電話的時候他們確實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可能十分鐘之后他們就需要我們。”
其中主要的問題就在于,醫院采取的措施是以醫院利益為核心,而不是把患者需求放在主要位置。
這個系統效率不高,她接著說,所以波士頓兒童醫院的FastTrack Innovationin Technology(FIT)團隊和醫院的臨床醫生一起合作開發了一款APP.患者的父母和護理者可以通過這款APP把患者的最新情況發送給住院團隊。醫院的醫療團隊可以使用DisCo給患者發送信息,患者可以通過短信和郵件接收。這些信息附帶一個鏈接,鏈接中有一個病情跟蹤的調查表。患者只要回答了這些問題,醫療團隊就可以看到這些數據。如果患者出現問題,醫療團隊便會聯系這位患者。
2013年4月到2013年10月,波士頓兒童醫院對140名患者進行了首次試驗。其中52%選擇通過短信聯系,48%選擇郵件。最后總共只有65%患者(91位)參與者填寫了調查表,17位回復的患者在出院后身體又出現了不適,占所有參與患者的12%。
2014年7月開始的第二次試點項目,這一次共有554名患者參與。其中72%的患者選擇短信接受信息,28%選擇郵件。最后有286位患者回復,30位(總參與者的5%)出現了問題,90%沒有報告問題。鄧恩稱該實驗項目仍在進行。
鄧恩還指出,他們在試驗中發現這款APP也有自己的弱點。首先,患者只有一個機會回復,如果他們用完這次機會之后又發現了問題,就需要自己和兒科醫生聯系。第二點就是波士頓兒童說很多種語言,而這款APP只使用英語。最后一點就是存在數據誤報。有些患者雖然報告了問題,但是當醫生回電時,他們又沒有問題了。
其實不光是波士頓兒童醫院,病床緊張的問題在國內很多醫院也都存在,尤其是兒童醫院。有些醫院迫于壓力不得不讓患者提早出院,但是這樣做很可能導致患者再入院。對于患者出院后病情追蹤,DisCo確實是個好方法。對于醫院來說可以減少再入院率,從而也可以解決醫護人員和病床壓力問題。而對于患者,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避免并且惡化。這一點值得所有醫院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