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由獨立第三方推出的公益性的醫院排行榜——復旦版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日前在上海發布。排行榜顯示,前十名京滬占據過半。自2010年首個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發布以來,有一種聲音總是不絕于耳:能夠上排行榜的醫院都在北上廣,都是特大型、頂尖級別醫院。
最佳醫院前十名,京滬占據過半,有其合理性。北京和上海本是超大城市,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集納了各種優質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歷史優勢,不獨一流醫院,一流高校也眾多。這種布局與城市定位有關,也與歷史原因有關,不必過于詬病。
同時應看到,正因為一些大醫院集中在京滬等城市,也造成了一種人們見怪不怪的現象,即“千軍萬馬奔協和”。不獨協和醫院,但凡有些名氣的大醫院,都是人頭攢動。
有人擔心,榜單的出現可能會讓很多大醫院就醫更加困難。原因很簡單,對于一些患者來說,他們或許不知道哪些最佳專科集中在哪些大醫院,有了榜單,他們自然沖到那些大醫院找名醫看病,確有可能導致大醫院更加擁擠、名醫更繁忙。
對此,應從兩方面看,患者不能小病大看,如果無關宏旨,確實沒有必要涌向大醫院。同時,絕大多數患者不會沒事跑到大醫院的,通常都是遇到疑難雜癥在家鄉醫院或省市醫院看不好病,才不得不選擇大醫院的,應理解他們的酸楚與無奈。
更應該追問的是,如果在省市醫院也有大批名醫,如果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較為優質的醫療資源,何必舍近求遠,千里迢迢跑到大醫院?說到底,最佳醫院多集中于京滬等大城市的背后,說明我國的醫療資源不夠均衡,各地醫療水平相差太大。
應正視基層醫院缺(名)醫少(好)藥的尷尬現實。有個現象是,鄉鎮的好醫生,跑到了縣城醫院,縣城的好醫生跑道了市醫院,而市醫院的好醫生跑到了省醫院。這種抽水機式的“虹吸效應”,掏空了基層醫院的優質資源,患者不信任基層醫院和基層醫生,在所難免。
如何化解患者都到大醫院看病?除了提醒患者不宜小病大看,更重要的是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用專業人士的話,就是“建立一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體系。”
實行分級診療,除了通過制度安排留住好醫生,更需要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問題是,基層醫院的醫療器械、醫療環境乃至醫療文化,都無法與大醫院相提并論,有多少名醫愿意“下嫁”?有業內人士建議,除了加強對基層醫療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基層醫生待遇吸引優秀人才,更要分流出大醫院里的大部分醫生去往基層,開放醫生多點執業也要重點與基層醫療機構對接。如果真正將此類建議落地和逐漸“變現”,分級診療制度便有生命力。
最佳醫院多在京滬,其實為正在推進的醫改,提供了可行進的一個方向。即均衡優質醫療資源,這種均衡不是削峰填谷,要求名醫必須跑到基層去,而是通過提高各種吸引力,讓好的醫療資源和優秀的技術人才能夠沉下去、留下來。基層醫院的實力大大提高,逐步向大醫院看齊,“小病不出縣、大病不出市、疑難重癥到大型綜合性醫院”的制度設計,就能逐漸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