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一名14歲的患者左小腿不慎受傷,來到南充市順慶區蘆溪鎮中心衛生院拍片檢查后,醫生將片子上傳至南充市臨床醫學影像集中診斷中心。該中心醫生何孔明診斷后,10分鐘后將診斷結果回傳至蘆溪鎮中心衛生院。
南充市臨床醫學影像集中診斷中心運營兩年多以來,共完成集中診斷8萬次,為群眾就醫減負1300余萬元,成為南充公立醫院改革的一個成功實踐。自2010年南充醫改正式啟動,經過5年探索,“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就醫機制輪廓初現。
[試水]
醫療資源下沉惠民
近日,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肛腸科主任唐學貴帶著助手,到儀隴縣新政鎮中心衛生院坐診,20多位患者在家門口享受到專家服務。
去年10月,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醫療集團成立,20多家醫療機構加入,其中一半以上來自其他城市的公立醫院,還有部分民營醫院。而早在2011年,以南充市中心醫院為龍頭的南充市醫療集團即宣告成立,覆蓋市內53家醫療機構。“通過成立大型醫療聯合體,醫療資源下沉惠民,為實施雙向轉診奠定了基礎。”南充市衛生局局長鄭和平說。
醫療資源下沉,關鍵在人才下沉。此前,由于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全市450多家鄉鎮衛生院中,20%的鄉鎮衛生院的X光機閑置。2013年5月,依托南充市中心醫院的技術和人才力量,影像集中診斷中心正式運行。“心電集中診斷、病理遠程會診、醫學集中檢驗等中心相繼運行,統一診斷更方便快捷。”鄭和平說。“政府+醫院”共建共管,成為南充整合醫療資源的另一模式。
10月24日,拿到嘉陵區人民醫院給出的胃腸鏡檢查報告,62歲的王林成老人心安了。兩年前,老人犯胃病需到順慶區就醫。2013年7月,嘉陵區政府與南充市中心醫院共同出資建設的南充市中心醫院嘉陵區人民醫院正式運行,結束了該區20年無縣級綜合醫院的歷史。
[攻堅]
主治看病難等頑疾
打開南充市中心醫院微信公眾號,點擊“就醫服務”,導診、掛號、繳費等功能一應俱全;在“個人中心”,不但可以查詢費用,還可提供就醫反饋。此外,還有醫院APP、支付寶等多個軟件,方便患者就醫。“為進一步提升服務效率,我們將建立開放的預約診療系統。”南充市中心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
打造“電子化醫院”,只是南充主治“看病難看病貴”頑疾的一個措施。
去年9月中旬,南充市衛生局所有中層以上干部到市城區各大醫院,以患者身份全程體驗,發現就醫環境差、診療秩序亂、候診時間長、醫藥費用高、預約掛號難等13個問題,并對相應的醫院下達整改通知書。同時,全面取消所有省市級醫院藥品加成,率先結束公立醫院“以藥補醫”機制。今年5月,南充進一步明確提出公立醫院醫藥費增幅控制在3%以內。
今年上半年,該市公立醫院平均住院日同比縮短0.5天,住院病人次均費用增幅同比下降6.5個百分點。
[探路]
引入社會資本破題
醫改5年,雖然成效初顯,但前路依然漫長。
截至2014年末,南充市每千人有編制床位3.8張,執業(助理)醫師1.5人,注冊護士1.1人,醫療資源配置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公立醫院病床使用率達到102.86%,大部分二、三級醫院長期加床。“南充醫療資源緊張現狀將長期存在。”鄭和平坦言。
引入社會資本,擴大醫療資源總盤子,或成破題之舉。事實上,借力社會資本一直是南充醫改的一大著力點。投資10億元的南充市中心醫院下中壩院區工程,采用PPP模式引進民營資本參與建設,目前院區大部分大樓已經封頂;嘉陵、營山、蓬安3縣(區)民營醫院診療服務量占據了轄區近半的業務量;科創集團在南部縣規劃投資建設三級民營醫院和康復養老機構……3年來,南充引進社會資本建設二級以上醫院70余家,新增開放床位近4000張,民營醫院床位占總床位比重達16%.“希望步子能再大一點!”鄭和平說,今年南充先后出臺了《促進社會辦醫實施方案》與《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實施方案》,鼓勵民間資本新建民營醫院、參與公立醫院產權改革,“力爭3到5年內,全市民營醫院床位、服務量占比分別達到25%和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