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今年美國國情咨文演講中曾提到精準醫療計劃,該項目獲得美國政府2016年財政預算中2.15億美元經費,由此精準醫療也成為生物醫藥行業的2015年熱詞。
今年3月,科技部召開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規劃在2030年前精準醫療投入600億元。隨后,我國發布了第一批腫瘤診斷與治療項目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臨床試點名單。
精準醫療,到底是個什么東西?重慶地區精準醫療走到哪一步了?11月26日,記者從重慶市科委舉行的2015精準醫療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發布會上獲悉,市民已經可以使用精準醫療治療疾病了。
一半藥白吃?
基因測序讓你吃對藥
“許多常見疾病的藥物有效率只有50%,精準醫療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提高藥物有效率。”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遺傳中心主任袁慧軍舉例說,在精準醫療出現前,抗抑郁類藥物的起效率為62%,哮喘用藥的起效率為60%,糖尿病為57%,關節炎為50%,老年癡呆為30%,腫瘤最低,僅為25%.也就是說,許多疾病處在不可避免的過度醫療當中,因為沒有靶點測定,醫生無法準確判斷患者具體適合哪種藥。
在袁慧軍看來,對精準醫療最準確的解釋就是:應用現代遺傳技術、分子影像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結合患者的生活環境和臨床數據,實現精準的疾病分類與診斷,制定個性化的疾病預防和治療方案。通俗的來說,就是運用基因測序等技術,了解哪些藥物真正對你起作用,減少毒副作用,減輕經濟負擔。
納米測序準確度更高 精準醫療平臺正在打造
52歲的張女士家住沙坪壩區渝碚路,是肺癌患者,曾在市腫瘤醫院就診。由于治療肺癌的藥物種類頗多且價格昂貴,主治醫生曾建議張女士做一個最新的個體化治療的檢測,費用在1000元~5000元,張女士謝絕了建議。臨床醫生只好為張女士選用了治療肺癌的化療藥物:紫杉醇加順鉑,一個周期大概8000元~12000元。兩個周期化療后,張女士的治療效果幾乎為零。張女士這才做了檢測,發現對她最有效的藥物是對培美曲塞。
袁慧軍說,目前基因測序技術升級到第四代了,即納米測序,準確度更高,此外還有分子影像技術配合。
目前在西南醫院,精準醫學是大項目,醫院將專門拓展1000平方米院內場地和2400平方米院外場地構建基因組醫學研究及臨床應用平臺。醫院今年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內遺傳測序類資助最高金額。袁慧軍介紹,平臺建好后各個臨床科室都可以與精準醫學接軌,比如患者不論是看耳鼻喉科還是心內科、婦產科,都可以選擇精準醫療。
無創基因檢測 確定孩子健康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遺傳中心主任袁慧軍介紹說,精準醫療還能最大限度地讓夫妻有一個健康的孩子,比如胚胎植入前基因診斷和無創基因檢測。
胚胎植入前基因診斷主要適用于試管嬰兒,在胚胎長到10個細胞左右時,提取一個細胞觀測其基因健康程度。目前臨床中應用較多的,是無創基因檢測。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產科醫生黃帥說,無創DNA產前檢測又稱無創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檢測等。無創DNA產前檢測技術只需采取孕婦靜脈血,利用新一代DNA測序技術對母體外周血漿中的游離DNA片段(包含胎兒游離DNA)進行測序,并將測序結果進行生物信息分析,可以從中得到胎兒的遺傳信息,從而檢測胎兒是否患三大染色體疾病。
唐氏高危產婦避免羊水穿刺檢查
許多準媽媽因為此項技術獲益。家住南岸區融僑半島云滿庭C區的魯女士就是其中一個。黃帥說,魯女士32歲,半個月前,懷孕17周的她做了唐氏篩查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她是唐氏綜合癥的高危產婦,但也不用緊張,許多孕婦在進一步檢查后發現其實沒事。羊水穿刺的辦法可以確診,但羊水穿刺屬于有創檢測,有流產風險。最終,魯女士選擇了抽5毫升靜脈血做無創基因檢測。
CAR-T技術 成功治愈白血病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生物治療中心主任錢程正在研究CAR-T技術,該技術可以治愈白血病,且不用骨髓移植也不用放化療。
“簡單形容這項技術,就是抽少量自身血液后分離出T細胞,經過培養提高T細胞的戰斗力,再將擴增的細胞回輸到患者體內,用自身細胞消滅癌細胞。”錢程介紹,這是腫瘤免疫治療的突破性進展,代表現在腫瘤免疫治療的最高水平,被專家們公認為目前最有可能徹底治愈癌癥的技術之一。
不化療不移植毒副作用小
在血液系統的惡性疾病當中,目前常規的治療手段是化療和造血干細胞移植。CAR-T細胞治療無需配型,毒副作用相比化療較小,最高可達到100%的反應率。
在西南醫院,這項技術的首位受益者是白血病患者張芳。今年7月,西南醫院生物治療中心聯合西南醫院血液科運用CAR-T療法成功治愈張芳。張芳7月29日出院,這也是重慶醫院自主研發治療成功的首個案例。
6月27日,醫生們從張芳身上抽取100毫升血液,作為基礎素材,開始進入無菌實驗室進行改造培養。培養完成后,于7月7日、7月8日、7月9日分三次回輸入張芳體內。
7月27日,檢查結果讓所有人歡欣鼓舞,張芳體內的癌細胞已經完全消失。
太赫茲 比醫學成像技術更好
太赫茲技術你聽過嗎?“太赫茲波是頻率在0.1—10THz的電磁波,相較于現有醫學成像技術,具有很多優勢。”西南醫院檢驗科主任府偉靈說,太赫茲波具有細胞級檢測能力,光子能量低,遠遠小于X射線能量,不會對生物分子、生物細胞和組織產生有害電離,特別適合于對生物組織進行活體檢查。
現在,當患者覺得身體不舒服,要找到病因可能需要做很多檢查。“放射科、檢驗科、超聲科、病理科……西南醫院僅檢驗科就有1000多個檢驗項目。”府偉靈說,如果一站式檢驗是科幻電影,當太赫茲技術成熟后,我們就能走進這部一站式檢查的科幻電影中,只需要用很少的檢查項目,就能快速準確的給出結論。
檢測細致到細胞級 像素更高快門更快
第三軍醫大學檢驗科教授黃慶介紹,與現有的X光、核磁共振等檢測手段相比,太赫茲波的最大特點是能將檢測細致到細胞級別。
這主要是因為太赫茲可以激發細胞內各種生物分子的空間振動、轉動,形成共振。這種共振讓儀器能夠感知細胞內分子的物理光學變化并捕捉到這種變化。
“如果把X光等檢測方法和太赫茲比作幾臺不同型號的相機,那么太赫茲就具有像素更高、快門速度更快的優勢。”黃慶給出一個形象的比喻。像素更高是由于太赫茲的頻率很高,又由于它發出脈沖的時間很短,能達到皮秒量級(一皮秒等于一萬億分之一秒),具有很高的時間分辨率,所以反應速度更高。
關于太赫茲的速度以及細膩程度,府偉靈舉例說,乳腺癌有許多種分型,每種分型的治療方式都不一樣。以往由于射線波長限制,無法細致到細胞內,確定分型往往需要一周甚至更長時間。有了太赫茲技術,只要兩個小時就可以確定了。
府偉靈還透露,太赫茲技術目前已經在準備當中,近兩年就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