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記者從重慶國際神經病學論壇上獲悉,近日一項研究成果證明,人類大腦和腦脊液中的神經保護性分子p75ECD可能有效治療老年癡呆疾病,同時發現治療老年癡呆新的靶點。目前,該藥物處于臨床前藥學研究,預計2017年進行臨床實驗。
向千余位專家分享最新發現 多項研究實驗成果為世界首次
在本次重慶國際神經病學論壇上,由第三軍醫大學本科畢業的周新富教授向現場1000余位專家學者分享了他的這一發現。
據悉,周新富教授出生于1951年,本科畢業后在墨爾本大學攻讀博士,后任南澳大學藥學院博導,神經實驗室主任。1995年至今,從事神經生物學研究,在神經營養因子和老年癡呆癥兩個領域作出了世界性的顯著貢獻,發表SCI論文150多篇,引用次數5400多次,H指數40.
其五個方面內容是世界首次發現,多項發明獲專利,獲伊朗第九屆R0yan國際研究獎(08年),日本科學促進會獎等,是國際神經毒理研究協會創辦人和會議召集人,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評審員。
阿爾茨海默病屬中樞神經退行疾病 目前暫無治本性藥物
據悉,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其早期表現,就像小偷悄悄“偷”走人的記憶和思考的能力,直至慢慢變得不認識一起共同生活的親人。到發病后期,病人逐漸喪失判斷、定位、言語、吞咽、行走等基本生活能力,不再能獨立自理生活,直至完全依賴他人。
目前,針對病理機制的“治本性”藥物一直在研發之中,但是這樣的研究卻困難重重,十分曲折。
“阿爾茨海默病是世界性難題,國際上也都沒有攻克,確實缺乏特效藥物治療?!敝苄赂槐硎荆梭w是非常復雜的機體,和實驗室的動物模型有一定的距離,在動物試驗證實有效的藥物,到了臨床上卻不盡如人意。
數據表明2015年全球患者為4680萬人 每3秒一人患病
據今年9月國際老年癡呆癥協會發布的《2015全球阿爾茨海默病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為4680萬人,預計2030年將達到7470萬人,2050年更突破1億3150萬人。
報告對全球老年癡呆患者的數量進行估算。預計2015年將有990萬新增病例,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阿爾茨海默病。其中,大部分的新增病例會出現在中低收入國家:2015年,全球58%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住在現今的中低收入國家,在2030年將增加到63%,2050年則達到68%.
新報告在3個水平上對人均成本進行評估,即產生的直接醫療費用、直接社會護理費用(例如家庭護理費用)、非支付的費用(非正式家庭護理)。在全球范圍內,2015年護理老年癡呆產生的總費用預計為8180億美元,與2010年相比,增加了2140億美元。然而過去的5年里,老年癡呆產生費用的分配并未發生很大的變化。
癡呆老鼠模型中發現新物質 有望用于阿爾茨海默癥治療
雖然目前尚無阻止或延緩疾病進展的防治方法,但β淀粉樣蛋白(Aβ)被公認為是老年癡呆癥的重要致病物質。
周新富介紹,過去20年中,眾科學家以Aβ為靶點的臨床試驗均未成功,干預靶點單一是原因之一。由于老年癡呆癥病理機制復雜,老年癡呆癥的有效防治應當針對其病理機制的多靶點或多個病理環節進行綜合干預。
今年4月初,周新福教授連同第三軍醫大學王延江教授在《PNAS》發表研究成果表明,Edaravone(依達拉奉,一種自由基清除劑,被用于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能夠在體外有效抑制β-淀粉樣蛋白積聚,緩解其誘導的氧化壓力。
研究人員構建了老年癡呆癥小鼠模型,并在β-淀粉樣蛋白沉積前和沉積后注射Edaravone.他們發現,Edaravone能夠大幅減少β-淀粉樣蛋白的積聚,減輕氧化壓力,削弱下游的病理變化。此外,Edaravone也改善了小鼠的行為障礙。研究還表明,口服Edaravone也能改善阿爾茨海默癥的病理表現,挽救小鼠的記憶缺失。這項研究說明,Edaravone有望用于阿爾茨海默癥的治療。
p75ECD減少或與病情有關 相關藥物臨床試驗預計2017年開始
此后,周新富和王延江又在另外一項研究中發現,在老年癡呆癥中,引起神經損傷的神經營養因子受體p75是增加的,但是大腦和腦脊液中的神經保護性分子p75ECD,在p75ECD脫落過程中減少到異常水平。
周新富表示:“我們的數據表明,p75ECD是對抗Aβ毒性的生理性神經保護分子,可作為老年癡呆癥的一個新型治療靶標和生物標志物。”但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在臨床前和臨床試驗中驗證它作為候選藥物和診斷標志物的潛力。
目前,該藥物處于臨床前藥學研究階段,預計2017年進行臨床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