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網絡攝像頭與烏鎮養老照料服務中心的老人視頻通話,讓智慧養老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養老產業的發展和“智慧養老”的概念產生讓大家產生濃厚的興趣。全國老齡辦受國務院委托完成的《中國養老產業規劃》提出,到2030年,我國養老產業的總產值要突破10萬億。
我國養老產業需求凸顯
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期,近年來計劃生育的實施,讓城市大多數家庭越來越呈現“421”結構,越來越多家庭出現空巢老人現象,不少老人面臨養老與醫療的雙重需求。醫院不能養老,家庭醫生難進家,養老機構沒醫生,目前大部分需求通過醫院專門設立的養老中心解決,但目前我國養老醫院發展還遠不能滿足需求,近年來各省紛紛實施“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養老醫院行業得到迅速發展。
2010年底,全國各類收養性養老機構已達4萬個,養老床位達314.9萬張。2013中國養老床位數500多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25張,按照國務院《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到2015年,中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30張”,即養老床位總數約663萬張。而202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2.43億,要達國際標準:每千名老人擁有的床位數通常為40至50張,至少需要972萬張床位,中國養老床位還空缺接近一半。預計將新增530多萬需要特殊照料與醫療服務的老年人,場規模將達到8000多億元,而通過護理服務和生活照料方面的養老醫院市場規模就將達到6660億元,養老醫院行業市場規模增長速度平均高于整個養老產業1.5個百分點。
人口老齡化催生萬億市場
中國養老產業起步較晚,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發展尚不成熟。與此同時,當下中國人口結構變遷對社會治理提出新課題,迅速老齡化的現實使得“老有所養”面臨巨大挑戰。聯合國人口預測數據顯示,到2050年,在不考慮全面開放二胎情況下,中國將繼日本、德國之后成為第三大老齡化國家,36.5%的中國人將在60歲以上。目前,我國大于60歲的老人數量已達2.15億,約占總人口的15.76%。
養老的壓力也預示著中國養老市場巨大的消費潛力。享受改革開放、房地產黃金十年兩輪財富紅利的高凈值人群一代正在老去。根據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編制的《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2014-2050年間,中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4萬億左右增長到106萬億左右,占GDP的比重將從8%左右增長到33%。政府也明確提出要把醫療服務行業的市場規模從2萬億元提升到8萬億元,即每年增長20%以上。
此外,由于延遲退休、醫改深化、消費升級、全面二孩等因素,大健康產業的融合整合也正加速,隨之而來的市場將大得超乎想象。政策利好、需求升級,市場前景喜人,來自房企、醫療、險資、信托、電信運營商等各路資本都虎視眈眈,且頻頻布局。可以預見,醫療健康產業將引領新一輪經濟發展浪潮,醫療服務、醫療器械、健康保險、創新藥,及互聯網醫療等細分領域拔得頭籌。
智慧醫療凸顯醫養結合產業鏈商機
伴隨“健康中國”戰略的有序推進,醫養融合是一大趨勢。業內人士認為,“整個醫養結合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只有通過一部分核心資源自建,有一些資源通過合作解決,這樣我們才能達到管理的統一、服務的統一以及數據后臺的統一。”醫改專家也表示,互聯網+將成為深化醫改,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技術手段。
互聯網+醫療養老,其重中之重是要解決專業化信息服務問題。電信運營商深耕智慧城市已久,必然、也必須將在打造智慧醫療方面大顯身手。智慧醫療即是I.T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相結合的技術手段,打造健康檔案區域醫療信息平臺,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達到信息化。利用物聯網新技術的導入,智慧醫療將改變目前醫療服務的現狀、醫院內外以及醫患關系都將發生新的變化,醫療服務將會更加彈性與開放,醫療服務品質將持續提升。
目前,有些互聯網公司已經搶先布局醫療云端平臺。例如,三開科技的“智慧養老云平臺”服務通過對養老機構提供信息化運營管理服務,實現養老機構數字化、信息化升級。
物聯網技術的導入還將加速高精密醫療設備的快速發展,大型影像設備將隨著分級診療的推進進一步釋放市場。此外,醫療器械人性化、個性化、家庭便攜化、操作傻瓜化是發展趨勢。今年3月,科技部聯合衛計委共同啟動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數字診療裝備”重點專項試點工作,同時發布《數字診斷裝備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據統計,醫療器械行業2014年終端規模約2556億元,未來五年行業符合增速達15%,這也直觀的說明了醫療器械在“健康中國”戰略中將大顯身手。
物聯網技術在智慧醫療領域的應用潛力很大,很多廠商都早已認識到這一點,從上游蕊片廠商到設備商再到集成商,都希望在智慧醫療行來業應用上占一定的市場份額。值得注意的是,在產業鏈上,任何一方都不可獨善其身,醫院健康設備終端提供商、網絡解決方案提供商、醫療健康應用軟件廠商和技術方案集成商等上下游企業,應以開放的姿態共同打造健康的產業生態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