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最后一個月,羅寧政和他的就醫160名聲大噪。踏著資本寒冬,這家深圳最大的互聯網醫療公司登陸新三板,成為行業發展近6年來的第一股。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去年12月底,就醫160的注冊用戶數接近7000萬,流量規模排在行業前列。盡管近三年的營收有所提升,其虧損額度卻逐年增加,僅2015年上半年就虧損了1781萬元。
“行業太苦,沒想到把蛋糕做起來要花這么長時間,”羅寧政靠在沙發上,一旁的墻上掛著朋友送給他的橫匾:放一著,退一步,非圖后來福報也。
難入的局
元旦前兩天,就醫160的前廳里,十余名求職者在等待終面。空間略微狹小,后來的幾位只能擠在門口。
時間已經過了兩個鐘頭,終面官羅寧政還在附近一家酒店的會議室為即將到來的上市敲鐘儀式召開籌備會。“面積所限,開大型會議只能借用酒店的會議室,1月底會換新辦公室”,就醫160的媒體負責人解釋說。
局促的辦公環境并未抹殺求職者眼神里對這家新上市公司的期待——資本的擴張必將帶來資源和業務的膨脹,這就意味著更多的崗位需求,醫學、研發、營銷等專業人才炙手可熱。
“我們在進一步拓展北京、上海的醫院資源,同時投資并購一些藥企、保險公司和健康管理公司,發力產業鏈的深度和廣度,”同記者見面后,羅寧政忙著解釋其近期的繁忙。
這家擁有10年家底的公司,還在為整合醫療行業的線下資源發愁。O2O是個非常特殊的領域。它生長于互聯網,卻又偏重線下,重資金、重規模,拼速度也拼消耗,網絡打車和外賣掀起的“百團大戰”已是力證。
在移動醫療行業,這一特點則更為彰顯。但相比租車、外賣等行業,醫療服務對人員、器械、硬件設施的專業要求更高,普通互聯網公司很難介入醫療服務的核心環節。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醫療體制的特殊性,醫療資源很大程度上由政府管控,醫療服務沒有市場化。在這樣的行情里,常規的“互聯網+行業”思維難以行得通。
拿最早興起的掛號業務為例,目前占據線上掛號業務龍頭地位是掛號網和就醫160,而兩家份額加起來也只占據醫療市場的零頭。
“中國一天有2000萬人去醫院就診,我們和掛號網兩家的市場份額加起來還不到2%!滴滴出行都控制了80%國人的出行。”說到這,羅寧政忍不住敲了兩下茶幾,音量也提高了幾個分貝。
醫院為中心的話語體系
羅寧政畢業于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在廣西桂林理工大學電子與計算機系教了兩年書后,于1998年來到深圳,擔任寶安區沙井人民醫院計算機中心主任。
2005年,百度登陸納斯達克,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中國網民首次突破1億,成立5年之久的醫院黃頁39健康網也被推上了互聯網產業的排行榜。新潮、狂熱、財富,互聯網的這些標簽讓更多創業者躍躍欲試。
羅寧政屬于其中之一,他想用互聯網消解傳統就醫流程下的醫患信息不對稱。羅寧政與搭檔王明一起成立了寧遠科技,帶著10多人的團隊建立了就醫160的醫院黃頁、醫生博客和醫患服務社區,并研發了藍蜻蜓醫院感染實時監控管理系統。此后的幾年里,藍蜻蜓積累的5000余家醫院客戶為就醫160進軍互聯網醫療做了線下資源的鋪墊。
憑著在傳統醫院的工作經歷,羅寧政認為自己比其他互聯網創業者更懂醫院的行情。跟很多“互聯網+”不一樣,在互聯網醫療的模式里,醫院屬于甲方,如果醫院不愿意參與應用,基本沒戲。同時,醫療行業水很深,專業性強,且相對封閉,不懂行的人很難做它的業務。
“醫院有醫院的語言,互聯網有互聯網的語言,很多企業的短板是用互聯網的語言去跟醫院溝通,醫院聽不懂也聽不進”,在多年摸索中,羅寧政找到了一套與醫院對話的語法規則:要做以醫院為基礎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幫助醫院做互聯網化,而不是再造一個互聯網醫療的行業。
羅寧政認為目前的互聯網還沒強大到可以顛覆醫療本身,他會老老實實地貼著行業客戶做醫療的IT工具。“我一直認為是醫療的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的醫療。”
“行業太苦”
2009年,衛生部允許公立醫院與第三方中介合作,開展免費預約掛號服務。就醫160由此轉型為在線預約掛號系統,于2010年上線。
掛號業務的開端并不順利。“我們找大醫院合作,免費提供產品、提供團隊、提供服務不說,還要找關系,”遇到不開明的院長時,羅寧政覺得自己在用熱臉貼人家的冷屁股,滋味不好受。
源源不斷的患者涌向掌握優質資源的大醫院,排隊隊伍有多長、急診轉診患者有多著急并不在醫院的操心范圍之內,醫院反倒覺得在線預約掛號增加了他們的工作量。羅寧政找過一家醫院的院長,跑了三趟都被拒絕,對方首先想到的是不會給羅寧政錢。“不用錢,我們免費給你們做。”“免費也不行,萬一被投訴成勾結黃牛呢?”
專業人才和醫療資源充裕、墨守成規的大醫院心安理得地守著老本,直到一家打破陳腐氣息、做出示范效應的醫院出現。
羅寧政成功說服的第一家醫院是北京大學深圳醫院。2011年前,北大深圳醫院的日均門診量約為6000人,接入就醫160線上掛號系統后,這個數字翻了一番。“北大深圳醫院取得的效果讓其他醫院也動了心,一年里談下了50家醫院,”羅寧政對這個成績還算滿意。
經過10年的發展,就醫160的業務從預約掛號延伸到診中支付、在線查看檢驗報告、診后隨訪、慢病管理等環節,羅寧政認為已經探索出了較為穩定的盈利模式:將預約掛號作為移動醫療的入口以獲取流量,高流量再能轉化成高額營收,包括醫療機構的廣告收費、技術服務收費。盡管如此,據財報顯示,近幾年就醫160的虧損額仍在逐年增加,僅2015年上半年就虧損了1781萬元。
10年下來,跟羅寧政一起創業的17人堅持到現在只剩下7個,“這行業太苦,發展節奏太慢。大家都知道里面有市場,只是沒想到把蛋糕做起來要這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