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一提起看病就頭疼,“號難掛、隊難排、醫難求”成為尋醫問藥時的“三座大山”。據了解,沈陽“智慧醫療”新模式使診療呈現“更便捷、更高效、更智能”的新局面,其中智慧醫院建設工作走在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
據介紹,智慧醫療體系包括“平臺、智慧醫院、互聯網+醫療”三部分,目前沈陽已全面啟動智慧醫療建設,從平臺到醫院、從醫院到醫院、從醫院到養老院、從醫院到家庭,“智慧醫療體系”將在2017年實現全覆蓋。
個人“健康事件”隨時入檔和更新
據沈陽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是智慧醫療的核心和樞紐,可以說,這個平臺是一個數據中心,樞紐中心和共享中心。目前已完成該平臺的規劃設計和實施方案,將實現從負一歲到終老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這位負責人解釋說,市民從沒出生前到出生,到之后每一次就醫,每一次購藥,每一次體檢等信息,只要發生過“健康事件”都會在這個平臺上被隨時入檔和更新。“把以前零散的信息統一到一張全市的大網里來,不論哪個醫院的醫生一插卡便知道你在哪個醫院看過病,用過什么藥,花了多少錢,甚至睡眠情況如何都一目了然。”
據悉,平臺還將實現人口計生、醫療衛生、城市醫保等網絡互聯互通,實現各級醫療機構資源共享、檢查結果互認和“基層首診、分級診療、急慢分治、雙向轉診”的科學診療體系。
率先制定智慧醫院三級醫院評審標準
只有市民的電子健康檔案,而醫院沒有實現信息化,那么電子健康檔案也只是空中樓閣,智慧醫院建設是“智慧醫療”的基礎和載體。
“打造智慧醫院必須標準先行。”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稱,沈陽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頒布了《沈陽市智慧醫院三級醫院評審標準》,要求醫院電子病歷系統能夠將其他醫院的患者診療記錄整合到本院電子病歷系統中,并能外接區域衛生信息平臺,與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實現交換和共享;醫院信息系統要具有與上級醫保部門進行信息交換的功能,并能夠向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定時上傳有關醫院醫療質量、運營管理的數據。
目前市胸科、市骨科、市婦嬰等醫院已基本完成了智慧醫院建設,通過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健康卡等多路徑實現了預約診療、診間結算,實現了醫療費用、化驗結果、檢查報告自助查詢和自動推送;實現影像自助打印及自動發藥等便民應用功能,保守估算,患者平均節約兩小時就診時間。
“互聯網+醫療”將在多個試點推廣
“互聯網+醫療”是智慧醫療的補充和延伸,解決醫療衛生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用信息化手段改善基層百姓就醫感受。2015年7月渾南區率先啟動了云醫院試運行,實現縱向:北京天壇醫院—市三院—渾南區醫院—渾南區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橫向:市三院—大東松浦養老院。可進行遠程會診、健康數據采集、疾病咨詢、健康教育等服務。利用“互聯網+醫療”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建立“醫療機構+養老院”醫養結合的新模式。
據了解,沈陽市衛計委還將在新民、沈北等地區推廣試點經驗,利用一年時間形成沈城全域覆蓋。
此外,市衛計委還試點開展遠程會診,依托四院眼科、三院泌尿外科、七院皮膚科等市級醫院重點學科資源優勢,逐級建立“遠程會診中心”,將優質醫療資源共享到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和養老院,制定出臺二級和一級智慧醫院建設評審標準,指導實現與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的高度融合、互聯互通,將信息“孤島”連成“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