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潛力:中國醫療服務市場規模巨大,并且在人口老齡化、城鎮化、財富增長以及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等因素的驅動下迅速擴容。2013年我國衛生消費總額3.2萬億元,在過去9年保持了17.2%的復合增長率。然而相對于高收入國家7.7%的水平,我國醫療衛生支出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6%。考慮到人口和消費的巨大基數,不難看到我國醫療服務市場在將來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醫療改革:與此同時,醫改政策正向縱深發展。政府持續加大投入以確保全民享有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同時也鼓勵社會資本投資以提升服務質量滿足民眾多層次多元化的需求。新醫改的深入為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行業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在深遠地影響市場格局。
社會資本:民營醫院相對于公立醫院仍處于弱勢,但在政策的強力支持下正步入飛速發展的階段。機構投資者和產業資本紛紛涌入,借助資本的力量,民營醫院將更快地實現資源整合并加速市場擴張,在管理、醫療技術、服務質量以及規模化運營各方面實現升級。然而市場的飛速擴張往往伴隨著更高的風險,因而審慎的決策必不可少。我們認為民營醫院戰略定位上應當綜合考慮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供需狀況以及醫改和稅收政策,結合自身實力以確定恰當的醫療服務板塊和進入模式。
就增長點而言,我們看好四個服務板塊。
其一是高端醫療。高端醫療將會出現在服務地域上的下沉,同時以往熱門專科在服務人群上也會出現從一般民眾向富裕人群的轉移。另外將醫療和旅游相結合的服務也有望成長起來。
其二是專科連鎖。服務性和可復制性強的細分專科細分領域有望出現投資熱點。與此同時,醫療體制改革的推進尤其是醫療人才流動性加強后,民營醫院有望進入技術壁壘更高的專科領域。
其三,綜合醫院方面,資金、人才、管理各方面都意味著更高的進入壁壘,但同時也意味著建立起公眾知名度的醫院的地位將難以被撼動因而先動優勢明顯。因此,各路資本對于綜合醫院的布局將會提上日程。
另外,對生活質量的重視以及保健意識的增強也將推動健康服務領域飛速發展,資本市場以及傳統醫療機構對于遠程醫療、移動醫療以及可穿戴設備的熱忱就是最好的佐證。
公立醫院:公立醫院在我國的醫療服務系統里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不僅提供約90%的服務量,也匯聚了優質的醫療資源和醫療人才。然而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一方面將迫使公立醫院重塑收入機制、提升效率削減成本,另一方面也將其推向市場并可能面臨患者和人才的外流。面對新的市場格局,我們建議公立醫院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改變績效管理體系、改善患者體驗、引入營銷管理與患者建立穩固互信的關系、建立標準化的醫療服務和臨床流程以及完善醫院信息系統。
醫療服務市場迅速擴容
我國2013年衛生消費總額為3.2 萬億元,是2004 年的4.2倍,年復合增長率17.2%。雖然衛生消費增長飛速,在GDP總額中的占比仍僅為5.6%,低于高收入和中高等收入國家水平(圖2),如果該占比能在2020年達到衛計委在《“健康中國2020” 戰略研究報告》中所提出的6.5%-7%的目標,我國衛生消費市場將達到6.2 – 6.7萬億元1規模。
從需求方來看,人口的老齡化、城鎮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財富的增長以及全民醫保制度的推進都正在驅動醫療服務市場迅速擴容。相對于飛速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供給的增長步伐卻極為緩慢,2013年衛生機構數量為2004年的1.2倍,衛生人員1.5倍,衛生機構床位數1.9倍。
人口老齡化
我國人口規模大且老齡化的速度有所加快。根據統計年鑒數據,我國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逐年提高,從2004年的7.6%上升到2013年9.7%,已達到1.3億人。老年人發病率高,疾病醫治療程長且常伴有并發病,同時老年人也多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長期護理和用藥,因此是醫療服務的高消費群(圖3)。人口的老齡化勢必伴隨著更高的對于醫療服務的需求。
城鎮化的推進
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國家政策的推動,我國城鎮率正在不斷提升,城鎮人口比率從2004年的41.7%上升到2013年的53.7%。城鎮化將拉動居民收入轉而增加對醫療服務的消費需求。根據國家統計局2013年數據,城鎮居民醫療保健的消費支出是農村居民的1.8倍。另外,城鎮化還將帶來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城市人群為主的疾病將會有增長的趨勢,這也會推動對特殊領域的醫療需求。
醫療消費需求呈現多層次、多元化
民眾收入水平的提高、財富的積累以及健康觀念的轉變將持續推動醫療消費需求向多元化、多層次的方向發展。消費者更加注重隱私,愿意為好的服務和高質專業的醫療技術支付溢價,由此帶動了高端醫療的成長;對生活質量的重視和保健知識的增加促進了康復醫療的發展;不同年齡層次的需求促使了不同專科領域的形成;從“有病才醫”向注重保健的觀念的轉變更是拉動了健康服務產業,推動醫療服務的范疇從單純的疾病治療向養生、保健護理等多元化的領域拓展。醫療消費需求多層次多樣化的趨勢將驅動整個醫療服務產業縱向增長,而整個產業蛋糕的增長又將伴隨著行業的進一步細化,推動需求向縱深發展。
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推進
在過去幾年里,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在廣覆蓋、保基本的基礎上,覆蓋深度也逐步提高。據發改委消息,2014年上半年,我國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醫保三項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分別達到70%以上和75%左右。同時國家還積極推動大病保險,衛計生委在2014年2月發布《國務院醫改辦關于加快推進城鄉居民大兵保險工作的通知》指出,尚未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的省份要在2014年6月底前啟動試點工作。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逐步推進將持續提升民眾的支付能力,拉動醫療服務需求。
醫改政策將深遠影響醫療服務市場格局
國務院2009年4月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打響了我國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發令槍。此次醫改以把基本醫療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為核心理念,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為基本原則,推進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在過去5年里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分級診療的醫療服體系已基本建成,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就醫秩序的建立正在推進;覆蓋全體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覆蓋面和保障深度不斷擴大;醫保支付制度改革正在進行,對醫療費用的控制作用初步顯現;公立醫院改革進入攻堅期,圍繞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所進行的機制創新不斷推進。醫藥衛生體制的改革將持續向縱深發展,在保證全民基本醫療服務的可達性和可支付性的基礎上,提升質量滿足民眾的多層次多元化的需求。新醫改的深入為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行業帶來了機遇,同時也開啟了公立醫院機制和體制改革的征程。
在2009到2015年間,醫改政策主要集中在建立基層的醫療服務體系和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上,應對的是醫療服務可及性和可支付性的問題。在2016年到2020年間,我們預計中國醫改政策將把重點放在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上面。
分級的診療服務體系
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且多集中于大城市大醫院,導致患者無論疾病嚴重程度都喜歡在大醫院就醫,大醫院不堪重負而城市社區醫院、鄉村醫院和衛生所卻又所無人問津。分級診療的服務體系正是為了應對看病“兩頭難”的問題,通過建立覆蓋城鄉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來引導患者在基層就醫,起到合理分配醫療資源的作用。其主要措施有三方面:一是通過加大對縣級醫院的投資,建立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二是建立醫療聯合體,開展雙向轉診等機制來促進醫療資源的縱向流動;三是加強基層人才隊伍的建設,通過培養全科醫生,讓基層醫生在大醫院接受培訓等方式來提升基層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建成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從2007年到2013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加了近3.7萬個。從《“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可以看到,改革重點將會是在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和建立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就醫秩序,比如《方案》提出2015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達標率達到95%以上并要力爭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
全民醫保體系的建設
醫保體系的建設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解決民眾基本醫療需求的支付問題。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醫療救助以覆蓋城鎮就業和非就業人口、農村人口以及城鄉困難人群。在保障基本醫療需求得以滿足的基礎上,鼓勵發展多樣化的商業保險以滿足民眾多樣化的健康需求。醫保制度在覆蓋面和覆蓋深度上的推進以及商業保險的展開有利于提高民眾的支付能力,增強醫療服務需求。另一方面是醫保的支付制度的改革,結合疾病臨床路徑的實施對醫療費用的增長起到約束;向基層傾斜,引導民眾在基層就醫,促進分級診療制度的形成并且通過納入非公立醫療機構延伸到對非公立機構醫療人員的監管。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將會推動醫保定點醫院的盈利模式的轉型,醫院將在醫保費用的約束下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公立醫院改革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改中最為核心的難點和焦點。“以藥補醫”形成了公立醫院扭曲的補償機制,削弱了它的公益性;醫院規模過大導致了醫療資源配置的低效,也對民辦醫院造成了擠出作用;管理職責的不清又減弱了政府的監管作用。公立醫院改革以“堅持公益性,調動積極性”為主調, 其任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機制。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轉變政府職能,使政府部門從公立醫院的具體事物中擺脫出來,而且還要完善公立醫院的法人治理結構,承擔具體的管理職能。具體形式主要是經營權的轉讓(如政府隸屬機構、大型公立醫院或者民營企業對其托管)和所有權的轉讓(管理層收購、股份合作制等)。
調整公立醫院的收入結構,解決“以藥補醫”的問題。按照醫改相關政策,取消藥品加成之后,減少的收入“缺口”將通過增加政府收入、藥事服務費和技術服務費來解決。據衛生年鑒數據,我國綜合醫院藥品銷售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雖然呈現下降的趨勢,但在2012年仍高達39.7%,可見該項改革的難度。同時政府財政投入的增加也意味著政府需要加大對公立醫院治理和運行機制的監控以提高政府投入的效益。
國務院辦公廳在2014年5月發布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重點工作任務》中,把推動公立醫院改革被放在了首要位置,并硬性規定了各項任務的具體完成時間,顯示我國醫改開始向縱深方向有力推進。《任務》指出,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是公立醫院改革的重中之重,將新增700個試點縣(市),覆蓋50%以上的縣(市)、5億農村人口。藥品加成在縣級醫院的取消勢必加大對財政補助的需求,當地政府有可能加速推動公立醫院改制和托管,為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行業打開了一個窗口。另外《任務》還強調了公立醫院的規劃布局,提出在原則上不再擴大公立醫院規模,這也為社會辦醫留出了空間。
多元化辦醫
我國醫療供給嚴重滯后,同時公立醫院運營效率較低,導致醫療供需失衡。多元化辦醫的基本方向是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本質滿足基本醫療需求,同時引進社會資本補充醫療服務滿足多元化的需求。社會資本的參與不僅可以增加供給還可以激活市場競爭倒逼公立醫院提高效率和服務質量。自2009年以來國家多次出臺政策支持社會資本辦醫,力度也不斷加強。在2014年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中,政府再次就放寬準入條件,優化辦醫政策環境以及推進醫師多點執業做出部署,而各地也在實施細則中逐步推進。比如北京不僅取消醫師多點執業在地點數量的上限而且在辦理程序上也無須經過醫院審批。商務部下發通知,允許境外投資者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等7個省(市)設立外資獨資醫院。隨著各項要求在未來各地實施細則中進一步落實,民營醫院的發展還將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