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癌癥基金會理事長趙平、全國政協委員,西苑醫院副院長史大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研究員岳秉飛共同做客"聚焦2016兩會--中經在線訪談特別節目",就醫藥分家、藥品成本及研發難點、降低藥品流通成本等問題進行探討。
史大卓委員表示,從醫改角度看,醫藥分家主要是為了解決以藥養醫的問題,而盡管我國醫藥分開的進程相對較晚,但目前來看這個趨勢是良好的,也符合醫學發展規律。
針對社會普遍誤解的醫院靠藥品來維持運營的錯誤觀念,史大卓委員指出,醫院給病人提供的藥品的價格是綜合定價,醫院從流通途徑中得到藥物之后,在藥房到病人手中,這里的差價是有國家政策規定的醫院提成,用以醫院發展及醫護人員工資等方面。
但在醫藥分開后,醫院和醫護人員失去這部分差價,史大卓委員指出,醫院要靠醫院的整體收入去補充和發放醫護人員的工資,因此取消以藥養醫外,還需要建立一個新的補償機制來維持醫院的正常運營。
而針對"看病貴"的問題,岳秉飛委員認為藥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通過科學的研發,即在前期大量的投入后,經過臨床驗證后批準生產上市的特殊商品。"藥品具有特殊性,它的成本包括三個大的方面,一是研發費用,二是生產費用,三是流通費用,流通費用就是通過藥廠生產出來以后,經過流通環節,最后進入醫院,到達患者手上,這整個階段的費用。這三塊費用缺一不可。"
岳秉飛委員強調,看病貴還是不貴,取決于誰買單的問題。他舉例說,"你喝一杯咖啡二三十塊錢,你不覺得貴,你吃一片藥如果二三十塊錢,你覺得貴。人們的這個概念就是不太一樣,覺得正常飲食所需要的東西,跟治療疾病的藥品花的錢相比,同樣的價格覺得藥品就貴,貴在什么地方呢?醫保報銷比例的問題,自己掏錢多就覺得貴了。"
在談到進口藥價格居高不下的問題時,岳秉飛指出,進口藥也叫做原研藥,即原來研發單位自己生產的藥,而國內生產的藥又叫仿制藥,因為藥物是有專利保護的,過了保護期以后就可以仿制生產。
"藥監局去年制定了對仿制藥的再評價規劃,對國內生產的仿制藥和原研藥進行評價,如果是等效的,仿制藥價格低又得多,自然國內的市場原研藥就退出了。"岳秉飛委員說到。
但他在訪談中也表示,國內的藥廠在新藥研發方面投入不足,因為藥品研發不僅費用非常高昂,而且研發的周期也很長。因此國內制藥企業也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談到降低藥品流通成本的問題時,岳秉飛委員介紹,全國從事藥品流通環節的大約有30萬人,包括省級、市級,還有縣級體系,是相對比較復雜的體系。"最近醫改當中涉及到這個問題,怎么樣減少流通環節,因為減少環節后成本就會降下來,這也是醫改的一個方向,把這個環節盡量縮短,盡量壓縮,是這么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