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在70%左右的地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并多次提及要利用"互聯網+"力量來進一步深化改革。如何實現分級診療呢?全國人大代表、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也重點提出,要用"互聯網+"提升診療水平,推廣預約診療,推廣專家團隊診療等。
近兩年來,"互聯網+"已經以不可阻擋的步伐"殺入"傳統醫療行業的改革中。目前,深圳的政府和企業都在積極布局互聯網醫療領域,成為互聯網醫療最活躍的城市。據統計,在就醫160平臺上,2015年預約掛號量接近1500萬人次,每天有超過4萬患者通過該平臺預約掛號,深圳成為國內網絡預約掛號量最大的城市。然而,由于醫院'信息孤島'的存在,互聯網醫療難有實質性的推進,大多數互聯網醫療還是以預約、掛號等周邊服務為主。對此,人大代表、業內人士紛紛表示,只有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互聯醫療才能拆除醫院的"壁壘",促進分級診療的實現。
現狀
每天超4萬患者通過就醫160平臺掛號
今年1月,"女孩怒斥號販子"視頻引發熱議,全國兩會上,"號販子"和互聯網醫療也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早在2012年,深圳市衛計委便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網絡預約掛號統一平臺--就醫160,成功打造預約掛號的"深圳模式".2015年,除了預約掛號外,移動醫療平臺還實現了診中支付、查看檢查報告等服務。去年6月,深圳市兒童醫院攜手就醫160打造了首個"網上醫院",從預約掛號到診中支付、查看檢查報告、點評醫生等,都被整合到互聯網醫療平臺上。據悉,市兒童醫院開設網上醫院后,患者人均就診時間節省了近4小時,從平均耗時295分鐘縮短到65分鐘。
據統計,在就醫160平臺上,2015年預約掛號量接近1500萬人次,在線支付筆數超過100萬人次,每天有超過4萬患者通過該平臺預約掛號。深圳成為國內網絡預約掛號量最大的城市。
在改善醫療服務方面,去年7月,南山區衛計局攜手金蝶醫療共創全國首個移動互聯網醫院群,區屬5家醫院作為"互聯網+"的主體成功向公眾開放"移動互聯網醫院群"暨"南山看病易"服務平臺,整合區域醫療資源,構建從社區到醫院、從門診到住院、從醫療到健康的全流程服務體系。使用移動互聯網醫院的患者就醫時間平均可縮短31分鐘。
在破解"看病難"問題上,深圳市新元素醫療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也早在10年前就開始探索,并已在深圳、廣州創新推出"網絡醫院"模式,通過建立網絡醫院、健康小屋,推行分級診療和慢性病全程健康管理。"看病難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優質醫療資源的分布和利用不均衡,出于對大醫院的信任,群眾無論什么病都選擇去大醫院看專家,造成大醫院專家在看80%的常見病,無法集中看診疑難雜癥,患者的時間成本也很高。"深圳市新元素醫療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張黔說,通過建立網絡醫院運行機制,將優質資源進行縱向流動,優化就診流程,將有效緩解該狀況。
瓶頸
互聯網醫療面臨醫院"信息孤島"
事實上,從深圳的情況來看,除了預約掛號平臺外,其他輕問診、健康管理的互聯網醫療平臺仍是"叫好不叫座".分享投資副總裁蔡聰說,互聯網醫療的本質還是"醫療",互聯網只是提供了更多改造流程、提升患者就醫體驗、增進醫患溝通的手段,而治愈患者疾病還是得依靠醫院的科室及其醫生。目前有大量的互聯網醫療公司都苦于沒能連接醫院內部的科室及其醫生,更提供不了醫療服務,無法形成用戶黏性。"患者掛完號,問完診,就跟你的APP無關了。"蔡聰說。
"互聯網醫療離不開醫療,但由于政策法規,以及醫院'信息孤島'的存在,醫療行為在線上仍很難實現,必須到醫療機構才可以開展。"易特科集團(前海安測)副總裁于飛說,所以,目前大多數互聯網醫療還是以預約、掛號等周邊服務為主。
去年開始,易特科把互聯網醫療線上服務延伸到線下,在深圳布局了36家O2O線下實體店,包括日間照料中心和社康中心等,還收購了深圳一家二級民營醫院,直接對接基層醫院資源,準備打通院前、院中和院后所有醫療環節,形成一個線上線下的O2O閉環。
為何要直接收購醫院做線下實體呢?于飛告訴記者,這也是目前互聯網醫療企業面臨的一個最大難題--醫院"信息孤島".目前醫院、醫藥、醫保、公共衛生等四個系統都是靠信息來連接,但考慮到醫療的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問題,大多數醫院的醫療信息系統都在物理上與外界互聯網隔絕。近年來只有國家建立的醫保、醫藥以及公共衛生系統能夠與外界聯網。大量的醫療數據和信息都存在于各個醫院自己的服務器上,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而這些數據價值巨大,醫院都會以病人個人隱私為理由,拒絕共享這些數據。不能嫁接這些醫療數據和信息,互聯網醫療企業很難推廣互聯網醫療服務。
"互聯網醫療的主體只能是醫院,但是目前大多數醫院本身打造互聯網醫院的動力不大。"于飛說,易特科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已經探索多年,曾嘗試與醫療機構合作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最終由于大醫院不愿意共享醫療信息,互聯網醫療業務難以開展。該集團只好"曲線創業",自己收購醫院把互聯網醫療真正落地。"我們打通自己的醫院、社康中心和日間照料中心等,在醫院和社康中心、養老機構間構建一個線上線下的O2O閉環,實現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間數據的共享,形成一個互聯網醫療集團。"
趨勢
共享醫療信息和數據才能實現共贏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建議建立分級診療,并通過互聯網技術打破"信息孤島",指出實現分級診療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患者信息共享。
"要實現分級診療,必須打破醫院的'信息孤島'."羅湖醫院集團院長孫喜琢說。兩年前,孫喜琢來到羅湖人民醫院,就一直力推互聯網醫療和互聯網醫藥,希望通過"互聯網+"的手段為全區居民配置網絡醫師、藥師、健康管理師和營養師,通過手機客戶端為居民實時提供健康咨詢、健康管理、公共衛生服務、初級衛生保健等服務,促進雙向轉診和分級診療的形成。但是,在推進過程中也遇到"信息孤島"的問題。
據介紹,羅湖醫院的醫療信息系統有一個主系統和多個分系統,主系統與分系統都是獨立的。要推進互聯網醫療,必須把這些系統納入到一個平臺。由于不同的醫療信息系統有不同的提供商,導致不同系統之間的數據兼容和信息交換都成為問題。如果要把分系統都接入到主系統上,醫院必須再付出一筆幾十萬甚至數百萬元的"端口費",導致醫院信息化成本增加,相當于醫院被提供商卡住了"七寸"."多加一個端口就要多付一筆費用。"孫喜琢說,而隨著互聯網醫療的推進,未來醫院需要的端口將不斷增多。
無奈之下,孫喜琢決定放棄原來的信息系統,醫院自己另外開發一個新系統,并研發一個與醫院系統連接的移動互聯網醫療平臺--"健康羅湖"APP.今年1月22日,"健康羅湖"APP正式上線,該APP可以實現在線預約、診費支付、簽約醫生互動咨詢、健康管理等功能,打破了羅湖醫院集團內5家醫院和所有社康中心內部的醫療"信息孤島",可記錄個人或全家在這些醫療機構內的所有健康信息。該集團甚至花上大半年的時間,通過最簡單的拍照錄入方式,把羅湖醫院集團旗下所有醫療機構,10年來所有病患的數據直接導入進平臺。
"要打破醫院'信息孤島',最大的障礙還是醫院信息系統的標準不一致。"金蝶醫療總經理陳登坤說,這對互聯網醫療公司的技術實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技術標準外,張黔則表示,打破"信息孤島"更需要數據共享的平臺和思維,"企業和企業間,醫院和醫院間,醫院和企業間的數據都要共享".醫療機構采集的是專業的醫學數據,而互聯網醫療企業采集的主要是用戶日常數據,不同企業監測的數據也會不一樣,比如有的測睡眠、有的測血壓、有的是慢病管理等等。她指出,在互聯網醫療大數據時代,一個企業或者一個醫院監測的數據是不完備的,企業、醫院、政府要有聯盟的意識,共享醫療信息和數據,才能達到共贏,才能把互聯網醫療做大,真正拆除醫院的"壁壘".
個案"信息孤島"如何打破
1.互聯網醫療企業收購醫院
大量的醫療數據和信息都存在于各個醫院自己的服務器上,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而這些數據價值巨大,醫院都會以病人個人隱私為理由,拒絕共享這些數據。不能架接這些醫療數據和信息,互聯網醫療企業很難推廣互聯網醫療服務。
有鑒于此,去年開始,易特科集團把互聯網醫療線上服務延伸到線下,在深圳布局了36家O2O線下實體店,包括日間照料中心和社康中心等,還收購了深圳一家二級民營醫院,直接對接基層醫院資源,準備打通院前、院中和院后所有醫療環節,形成一個線上線下的O2O閉環。
2.醫院研發互聯網醫療平臺
羅湖醫院集團在集團內5家醫院和所有社康中心推行患者信息共享,但由于主系統與分系統有不同的提供商,導致數據兼容和信息交換都成為問題。如果要把分系統都接入到主系統上,醫院必須再付出一筆幾十萬甚至數百萬元的"端口費",導致醫院信息化成本增加,相當于醫院被提供商卡住了"七寸".
無奈之下,醫院決定放棄原來的信息系統,自行開發一個新系統,并研發一個與醫院系統連接的移動互聯網醫療平臺--"健康羅湖"APP,實現了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