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社會辦醫的實施意見》近日出臺,記者獲悉,中山市將放寬社會辦醫準入門檻、放寬社會辦醫在診療科目核準、醫療技術等方面的準入,簡化醫療機構行政審批。對于社會辦醫院經國家相關部門評審通過三級甲等醫院的,市財政將一次性給予3000 萬元補貼。同時,還將實行統一的醫保政策,落實財政、稅收、收費等優惠政策。
現狀
民營醫院床位數僅占全市總數8.98%
記者從市衛計局獲悉,目前,中山全市共有657家醫療機構,其中公立醫療機構354家,民營醫療機構303家,民營醫療機構占比46%。市衛計局副局長楊漢東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目前中山市民營醫療機構數量不少,但總體規模偏小。統計顯示,中山民營醫院床位共1456張,占全市醫院床位數比重僅8.98%。此外,專業技術人才缺乏成為制約民營醫療機構發展的首要問題。
去年7月,中山出臺醫師多點執業政策。實行中山區域內注冊政策,成為民營醫療機構解決用人問題的重要契機。據悉,不少民營醫院通過實行中山區域內注冊,引入外地醫療人才,提高自身的診療水平。
解讀
18項措施助力社會辦醫到底有哪些利好?
市衛計局表示,18項具體措施助力社會辦醫,將為中山市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帶來更多利好。《意見》要求,放寬社會辦醫準入,在制定新區域衛生規劃、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時,給非公立醫療機構留有充足的空間。那這"18條"到底有啥利好?
1.嚴格控制市屬公立醫院規模
2020年前,除基層醫療機構外,中山市各級政府不再舉辦新的醫療機構,嚴格控制市屬公立醫院規模。申請設置社會辦醫療機構時不受數量、地點、規模、距離的限制。實行社會辦醫優先準入、優先選址和優先審批。
各鎮區、各部門在社會辦醫療機構設置和運營中,除法律法規明文規定的,不得額外設置限制準入條件。只要符合條件和國家標準,社會辦醫療機構在診療科目核準、臨床技術準入、醫保定點、加入120急救網絡等方面優先予以準入。
2.規劃和簡化醫療機構行政審批
實施"非禁即入"原則,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審批事項,整合社會辦醫療機構設置、執業許可等審批環節,不得新設前置審批事項或提高審批條件。進一步簡化醫療機構行政審批程序,統一實行網上并聯審批,進一步縮短審批時間。
3.民辦醫院晉升三甲給予補貼
社會辦的老年醫療護理、康復、精神衛生、兒科、產科等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或在醫療資源薄弱地區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以及舉辦中山市稀缺醫療服務機構的,有條件的政府可給予適當補貼。加大社會辦醫扶持力度。鼓勵社會資本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辦醫,社會辦醫院經國家相關部門評審通過三級甲等醫院的,市財政一次性給予3000萬元補貼。
4.醫療服務收入免征營業稅
營利性社會辦醫療機構,自其取得執業登記之日起,三年內對其自產自用的制劑,按國家規定免征增值稅;對其取得的收入直接用于改善醫療衛生條件的,自其取得執業登記之日起,三年內對其自用的房產、土地按國家規定免征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
5.實行統一的醫保政策
符合條件的社會辦醫療機構納入中山市醫保體系,完善社保定點服務規范,強化社保管理,并執行與公立醫療機構相同的支付報銷政策。
6.醫師轉到民營醫院工齡可連續計算
實施醫師多點執業和實施區域注冊政策。鼓勵醫務人員在公立和非公立醫療機構間合理流動,有關單位和部門應按有關規定辦理執業變更、人事勞動關系銜接、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檔案轉接等手續,在原單位工作期間國家承認的工齡可連續計算。
走訪
首家民營心理醫院選址受阻
希望社會消除對民營醫療的歧視
《中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社會辦醫的實施意見》出臺的第二天,醫生甘露春向衛計部門遞交了開辦民營醫療機構的申請,欲成立中山甘露春天綜合門診部。這位資深的中山心理專家表示,"18條"的出臺,對民辦醫院經營者來說,是個利好消息。希望相關部門能更為開放,落實相關細則,扶持民營醫院的發展。
這并不是甘露春第一次遞交開辦民營醫療機構的申請。去年6月,時任中山市第三人民醫院副院長的甘露春辭職,組建團隊籌建中山市首家民營心理醫院。醫院選址位于中心城區一個"三舊改造"區域,原為廠房。按照規劃,醫院設立心理病房(床位120張)、心理門診、綜合門診(醫師多點執業點)、綜合留觀病房、健康管理中心、日間手術室、檢驗科、藥房、醫療器械超市。
項目團隊一邊裝修,一邊遞交民營醫院執照申請。一開始,項目進展還比較順利,可是,當項目方進行外墻裝修時,周邊的居委會、學校等"鄰居"認為,這是一個"精神病院","可能有安全隱患"。"居民認為這家醫院是精神病院,紛紛反對。開辦醫院一般先選址,然后再遞交申請。"由于居民的反對,甘露春得不到當地政府的支持,拿不到鎮一級的開辦許可,項目因此擱置。而此時,他的團隊已投入數百萬元裝修費用。
"意見出臺之后,政府有了明確的指引,鼓勵民營資本辦醫院,縮減了審批流程,這是非常好的事情。"《意見》出臺的第二天,甘露春再次提交了申請,這一次,他申請的是"綜合門診部"。"希望社會各界人士,消除對民營醫療的歧視,鼓勵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希望衛計部門的實施細則盡快出臺,讓民營醫療從業者真正得到鼓勵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