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下月初亮相江寧,南京鼓樓醫院江北國際分院主體建筑封頂,南京中醫藥大學與溧水區合作共建溧水區中醫院……
進入猴年,南京醫療領域頻頻出現大動作,和數年前大醫院在主城區開展"擴建競賽"不同,此次大醫院紛紛進軍五郊區,或和屬地共建,或直接設立分院,醫療資源分布逐漸進入均衡化軌道。
多個郊區喜迎規模型醫院進駐
2月25日,溧水區與南京中醫藥大學舉行合作共建區中醫院簽約儀式,雙方將籌建附屬醫院,共建規模為200張床位左右的融醫療、養老、康復為一體的醫養康中心。
南京醫科大學則依托新校區成功挺進江寧,該校和江寧區共建、香港邵逸夫基金捐贈2億港幣的南京逸夫醫院將于下月初投入試運營,目前占地109畝、總投資近10億元的一期工程已經結束,建筑面積9.2萬平方米,開設床位600張。
3月1日,有市民發現,江北新區國際健康服務社區核心先導項目--江北國際醫療中心建設已有實質性進展,浦珠路石佛寺附近的兩棟建筑樓頂打出了"南京鼓樓醫院江北國際分院"幾個紅色大字。
該項目總占地215畝,總建筑面積約39.5萬平方米,設床位1800張,預計明年秋季投入運營。
不少大醫院已悄然完成新一輪布局。南京市兒童醫院河西分院已在去年底開診,市第一醫院也成功進軍河西及江北--此前,浦口區中心醫院已成為市第一醫院浦口分院,而河西建鄴區醫院也將劃歸市第一醫院。
大醫院進軍五郊區,不僅市民歡迎,基層衛生部門也給予點贊。江寧區衛生局局長姚燕玲表示,"南京逸夫醫院開業,將為江寧區醫療資源注入新活力,方便市民在家門口看病就醫。同時,大批來自省人民醫院、南醫大二附院的專家教授坐診,也將為江寧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帶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主城擴建可就地消化患者就醫需求
越來越多的規模型醫院挺進郊區,讓江寧、江北、溧水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大醫院專家的優質服務,醫療資源逐漸進入均衡化發展。
據了解,五六年前,南京市三級醫院有一半以上在主城區擴建:省人民醫院西擴工程2009年12月開工,新增建筑面積22.72萬平方米,新增床位1500張;省中醫院此后也加入擴建隊伍,診室面積增加近一倍,相當于再造一個省中醫院。在更早前,市第一醫院、鼓樓醫院、軍區總醫院、兒童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市口腔醫院、八一醫院、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則已完成了擴建工程。
"在主城區擴建,一方面可以就地消化患者的就醫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實現醫療設施效益最大化,"一名業內人士分析。不過,大醫院在主城區原址擴建,也引發了一些隱憂。比如,對主城區來說,大醫院擴建帶來更洶涌的就醫人群,直接導致醫院周邊成為交通堵點,患者進入醫院后,不得不面臨停車困難、等待時間過長等尷尬,就醫體驗有所下降;對郊區來說,優質醫療服務供需矛盾逐漸突出,基層醫療機構亟需提檔升級。
規劃引領,醫療資源漸入均衡化發展
南京醫療資源逐步走入均衡化軌道,規劃引領功不可沒。
《南京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09-2015年)》明確提出在未來5-10年內,除市兒童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外,現有三級醫院規模不宜再擴大;加強江寧、浦口、六合、溧水和高淳5區二級醫院建設。此外,《規劃》還鼓勵城區大醫院通過參與管理、技術合作等方式,加強新城的緊缺性專科尤其是兒科、婦產科的力量。
2015年,市政府辦公廳轉發市衛生局《關于近期醫療機構設置的意見》,明確老城區原則上不再新設置醫療機構,嚴禁新建擴建大型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
南京醫科大學副校長、南京逸夫醫院籌建負責人魯翔告訴記者,近年來,醫療機構自身開始意識到,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將服務半徑延伸到廣大郊區。"主城區大醫院周邊停車困難、交通擁堵,發展空間有限,這都倒逼醫療機構前往郊區拓展空間。"
得益于規劃引領和醫療機構調整發展思路,江寧、江北等地優質醫療資源迅速增加。以江寧區為例,江寧醫院掛牌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2012年底成功創成三級綜合醫院;項目概算15億元的江寧區醫療服務中心預計2017年投入運營;加上三級同仁醫院入駐江寧,南京逸夫醫院即將投入運營,有力緩解了區內居民看疑難雜癥難的問題,逐步形成公立醫院與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布局合理、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均衡發展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