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計委、中央綜治辦、公安部、司法部等四部委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維護醫療秩序工作的通知》,明確醫療糾紛責任未認定前,醫療機構不得賠錢息事;對多次到醫療機構無理糾纏或揚言報復醫務人員的患者及家屬群體,列清單重點關注;嚴格落實實名制預約掛號制度,維護公平就醫秩序(據3月31日重慶日報報道)。
對于醫鬧,幾乎年年都有新舉措,但成效似乎并不大。 每一次新舉措,都是動用更多的外部強制力量,比如為醫院配備更多保安,甚至設立警務室,試圖來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醫鬧。但問題是,行政管理資源是有限的,全國數以萬計的大小醫院,如果都按照這種思路操作,需要多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才足夠呢?
醫鬧之所以會愈演愈烈,一方面因為看病難導致的患者投入成本過高,一旦效果與期望出現差距,以及醫療本身不可避免的風險爆發,患者就難以承受這一結局從而情緒失控;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第三方醫療事故仲裁機制的社會公信力尚有缺憾。所以,醫鬧頻發的根源在于醫患之間的緩沖地帶沒有建立,一味以"堵"的方式來應對患者的不滿和訴求,那么就會產生彈簧效應,壓得越緊反彈越厲害。即使把醫鬧趕出了醫院,但矛盾不過是轉移到其他更為擴散的場合,并不會隨之煙消云散。
應對醫鬧還是要堅持堵疏結合,監管部門在應對醫鬧的同時,必須直面一個更本質的問題,把醫鬧"趕"出醫院,然后呢?醫患矛盾的根子該如何化解?第三方醫療事故仲裁機制如何能在民眾中建立更多的公信力?能否讓以往看似神秘的醫療仲裁機構,通過開放日等途徑,讓公眾和媒體真正了解他們的工作職責,消除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誤解和偏見?
在醫患之間建立柔性疏導機制也非常重要。經常加班為患者服務的醫生不容易,每天排著長隊,忍受號販子索要高價,眼看著親人身患疾病遲遲得不到救治的患者也難。醫患雙方似乎都處于某種焦慮和困擾中。其實,在醫院建立心理疏導門診,恐怕比警務室更為重要,它既可以為患者提供化解焦慮的專業服務,也能為那些每天疲于應對過多求診的醫生進行心理輔導。如今的醫院太缺少彼此之間的寬容、溝通,醫護人員少了對患者的一份微笑,患者對于醫護人員也是夾雜著既需要又不夠信任的矛盾眼光。如此不正常的氛圍需要改善。
當然,這一切與醫療系統本身的制度性缺陷也有很大關系。如果醫院對于醫護人員還是以經營業績考核為主導,上級管理部門對于醫院還是以"不出事"為訴求,沒有更完善的考核機制,社區門診遲遲無法分流大醫院的求診需求,處于一線的醫護人員始終陷入到某種高壓狀態,更多的壓力也會直接傳導到患者身上。
把醫鬧"趕"出醫院不是治本之策。盡快建立更有效的緩沖地帶,破解大醫院與中小醫院因分配不均衡、供需關系也同樣失衡的結構性矛盾,這些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拿出更為有效的改進舉措,不求一日速成,但也不能長期擱置。須知回避以上深層次問題,所謂趕走醫鬧看似簡單,實則是無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