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桌對門,不要背對病人和家屬;看見突然有反光,提高警惕……上述這些,是北京某三級醫院醫生林楓和同事們的防身"秘笈".林楓告訴記者,不少醫院開辦了防身培訓,有的邀請公安局教官,還有的邀請世界跆拳道聯盟黑帶四段高手,前來傳授防身絕招。
不可否認,近年來各地"醫鬧"不斷,暴力傷醫事件時有發生。但必須承認,所謂的"醫鬧",其實多數僅是醫患糾紛,并大都由醫患之間的溝通只關注技術而忽視服務造成的。因此,若要化解醫療糾紛,遏制暴力傷醫事件的發生,關鍵還是從強化醫德、提高醫術、優化服務等方面入手;而不是組織醫生練武防身,儼然把醫院變成了"武術館",把患者當成了"對手".
應該說,醫患關系比較緊張,糾紛不斷,也與部分醫院管理缺位和一些醫生醫德喪失脫不了干系。如索要紅包,或過度醫療,借病患斂財等,已招致眾多患者不滿。當然,也不排除少數不良患者憑空生造出"醫療事故",借此敲詐醫院,甚至演變成職業醫鬧行為。對此,醫院不反思自身存在的諸多弊端,卻一味地依賴于"以武力解決問題",將患者視為敵對關系去"嚴防死守",從小處講,是一種"防衛過當";從大處講,折射出醫德自信的缺失。
打擊惡性"醫鬧"和暴力傷醫行為,增強醫務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重塑醫德,重建醫患互信,顯然更重要。首先,地方政府應組織相關職能部門,組建處理醫患糾紛的專門機構,依法調解,秉公辦事,維護醫患雙方的權益。當然,對于惡性"醫鬧",理應重點打擊,決不能"花錢買維穩",助長職業醫鬧的囂張氣焰。同時,醫院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管理,不斷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素質,減少和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不給職業醫鬧可趁之機。
換言之,醫生"練武"防身,不如"技德"服人。患者到醫院看病,不僅能得到高水平的診療,還要享受到如家人般的溫馨服務。這就要求醫院應把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理念,貫穿到醫院的日常醫療服務工作中,創新與豐富一系列便民、惠民服務措施,把親情和愛心融入醫療服務全過程。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標準,使患者在醫院享受到朋友式的照顧、親人般的關懷,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也有效地緩解醫務工作者的職業心理壓力,更加專注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為醫院贏得更好的社會聲譽和更大的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