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預防勝于治療,治病不如防病。做好預防保健,能有效減少發病率,保證肌體健康。在這方面,每個家庭都應該為兒童多操心,全社會更要為兒童負起責。
國家衛計委近期發布的《關于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促進兒童預防保健提出了明確要求。比如,各地要按照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開展兒童健康管理,做好預防接種,實施新生兒保健、生長發育監測、營養與喂養指導等,加強肺結核等兒童傳染病防治。
作為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一部分,促進兒童預防保健,就是在為兒童健康打好"預防針",彰顯國家對兒童成長的關愛和保障,順應了民眾期待。而在我國兒童醫療問題日益凸顯的背景下,促進兒童預防保健,同樣是在打好緩解這一問題的"預防針".主要有現實和未來兩個層面的原因。
現實層面,兒童看病需求過多與醫療資源短缺形成了鮮明對比。今年1月,有媒體報道稱,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兒科日均門急診量超過500人次,有兒科醫生36名,兒科床位100張。減少門急診量,正是化解兒童醫療供需矛盾的途徑。如果家長平時對預防保健做得到位,對兒科基本常識掌握得好,有些疾病就可以避免,或者不用非要去醫院。正如有專家所說,"兒科患者多是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疾病,大多數時候是沒有必要去兒科醫院的,增加家長的醫療常識,能夠有效減輕醫院和醫生的壓力".
未來層面,我們對《意見》確定的主要目標抱有信心。但同時要看到,兒童醫療問題較為復雜,甚至有些是積累已久、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改革和重塑都需要一定時間。當務之急,就是要為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贏得時間,防止出現新問題,不再加劇舊問題,這都可以通過促進兒童預防保健來實現。一方面,加強兒童疾病防治和預防傷害,避免出現涉及兒童的衛生安全事件,以致于占用大量兒童醫療資源,影響其改革發展進程;另一方面,調動社會各方力量,提高兒童預防保健的效率。《意見》提出,通過促進道路交通安全、環境整治等工作,減少兒童傷害;寄宿制學校或者600人以上的非寄宿制學校要設立衛生室(保健室),充分發揮幼兒園和學校校醫作用,開展季節性疾病和常見病、多發病預防保健工作,減少季節性疾病暴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建立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推廣全民健身,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在這一方向的指引下,打好緩解兒童醫療問題的"預防針"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