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創業還有哪些痛點?
其實醫療的痛點,在我看來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非常多。回到創業這個話題,醫療領域的痛點很多,而且醫療領域的很多痛點很可能是永遠沒有辦法被解決的。但是我們還是要做,還是要去突破。
因為所有這些痛點,說到最后是生命和技術的博弈。
因為我們順為資本是做TMT的基金,而不是純粹的醫療的基金。醫療的同志說你們一天到晚在那搞生產關系,那生產力的事誰干?
其實這幾年在生產力上、在基因、在癌癥的早期篩查等等都有很多機會,偏醫療的創業者和偏生化的創業者都有很多事情可做:你是做生化的,也許基因會給你帶來最大的機會;你原來是做TMT的,或者你是在做醫院的行政IT的,其實也許在整個醫療的生產關系或者怎么理順醫療的層級診療等等,也有非常多的機會。
比如說,醫生是終身學習的行業,那么針對醫生的服務,無論是工具、論壇、文獻,都跑出來很多的創業公司。而在美國,真的是以患者出發的模式在引領醫療技術的發展。
當然這其中最熱鬧的主題是醫患關系,這是醫療中絕對的主題,醫患里面在過去的兩三年呈現了無數種發展模式,我們其實也搞不清楚,誰能成長得更快。因為我們投資人在看這個領域的時候,發現無論是對醫生依賴度更高的專家型診療,還是輕問診,都是在醫患之間進行一些微調,無非是醫生介入程度不同而已。這都是可以加強,還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去做的。
而最有意思的機會很可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結合,怎么樣用新技術,可以把層級診療做得不像原來那么樣低效?你看,遠程診療在中國推了十幾、二十年,從最早的電話到視頻,這里面有無數的事情,最有意思的是新的層級診療也好,還是醫患關系、醫醫關系,最后和新技術的結合,一定會出現非常多有意思的新機會。
醫療這個行當能賺錢嗎?
不會很快。不過因為我們順為資本是一家早期基金,我們的基金的年限是十年+兩年,時間還比較長,所以我們愿意等。
我覺得醫療這個行業最核心的變化,就是過去兩年,新的技術涌現使得很多東西成為可能,所以我覺得醫療依然會熱起來,至于說他們是不是能很快的獲得回報,因為整個醫療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光是我們,全世界都是,所以是很需要耐心的。
另外,無論醫生也好,醫療體系也好,是全世界所有系統里最保守的,甚至比金融系統還保守,所以也不可能變化得太快。慢是正常的。
但是在過去兩年,融資好象不太慢,創業公司的發展也不太慢,但是想在醫療領域真正能做到有一些改變,還是需要很長期的時間。作為投資機構,我們還是非常有信心。至于市場夠不夠大,我們看人富了以后,愿意為他的健康付出多大的代價。
對投資人本身,就要求要耐得住寂寞,更要求創業者要耐得住寂寞。
醫療行業會不會出現風險?
我覺得首先,互聯網醫療還不像互聯網金融一樣走得那么快,本質上,雖然圍繞醫療的資本看起來很熱,但是醫療創投真的是不是就觸及到了醫療的本質,介入有多深?在我看來,如果單單從移動醫療的層面來看,好像還沒真的走進去。基本上大家還在兜圈子。當然新技術、基因這類醫療項目可能有了很大突破。
圍繞醫療這個領域的創業其實蠻廣的,有傳統的藥、器械類的創業,還有新的基因技術之類的創業。而我們談論最多的,可能還是說和互聯網的結合。
互聯網和醫療的結合,在國內至少已經發展了十來年,像我們投資的丁香園從2002年就開始做了,它從一個醫生的論壇社區開始做起,因為互聯網對一個行業的滲透,總是從信息層面開始,看看互聯網怎么讓知識傳播得更快,信息怎么交流更方便。而慢慢地,比如從這兩年開始,像丁香園會開始觸及到問診,觸及到檢查、實體診所等很多東西。整體來說,我不覺得現在的醫療創業已經真的深入介入到醫療行業本身。從整個醫療的大環境來講,還是在很早期的階段。
醫療創投雖然目前看來,對傳統醫療格局還沒有什么巨大的改變,但是至少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我覺得,雖然目前的醫療創業還沒有到質變的階段,但是還是一點一滴地帶來了量變,因為醫療行業痛點太多了。在未來,更多新技術的興起,結合互聯網技術,這些新的技術手段和新的服務模式,沒準兒會讓我們現在痛點多多的醫療發生革命性的改變,我們依然任重而道遠。
搶醫生資源,投資人怎么看?
我的理解是,作為醫療行業,醫生一直都是服務的主體,在過去的兩千年里是這樣,在未來應該很多年里應該也還是這樣,他是服務的主體,所以如果你說,"醫生者得天下",我覺得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什么叫"得"?有人做醫生集團的模式,有的是平臺上,想要實現深度的介入,而有的是淺度的介入,有的只是把它當成一個醫療工具,"得"醫生的方式,要分得更細的去看。
但是我自己覺得,我們也看過很多創業公司,我跟哪條線很熟,關系多好,地推多好,覆蓋了多少醫生,我覺得可能都不是在"得醫生"這件事上最核心的。最核心的是,創業公司你怎么樣在你的服務鏈條上,給醫生真正帶去了價值,有的是提升效率,有的可能是多賺錢,有的可能是科研、學術上的提高,有很多很多種方式。那你是不是真的能給醫生提供價值,決定了你是否能真的"得醫生".
有時候你上來就和我說,"我搞定了多少醫生",這事我不太容易信,因為醫生其實并不好搞定。
中國醫療創業公司有可能出海嗎?
這個出海是什么呢?是把中國的患者送出國就醫,這是一種出海。其實反過來的也有,也有很多境外患者會到國內來做醫療旅游,這兩種都是。
其實原來非常大量的外國患者到中國來做醫療旅游,或者做手術,這是很常見的,因為那時中國的醫療是有很多優勢的。
而這兩年開始興起海外就醫,因為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大家去北美、去德國、去歐洲、去日本看病的人越來越多,核心還是因為原來我們自己的醫療服務和醫療水平,在本地供應上還是有很多問題,我覺得這種去海外就醫的市場一定在,但是可能只針對很少數的高凈值人群,目前這一定不是主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