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個月國家衛計委、民政部曾聯合發出通知稱,我國將遴選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在試點地區率先構建醫養結合服務網絡后,在昨日舉辦的2016清華養老產業高端論壇上,北京商報記者從國家衛計委家庭發展司司長王海東處進一步獲悉,醫養結合國家級試點最終總量將控制在100個地級市。在養老企業負責人看來,試點確定后,將大大提高各層級醫養結合鼓勵政策的實施效果,并且進一步為異地醫保互聯互通、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全面推開清障。
民資被困
近幾年,政府已逐漸將推進養老、醫療服務融合政策搬上臺面,不少地方都先后確定了當地醫養結合試點,探索區別于傳統單純經營養老床位的新機構模式。而去年11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也明確,我國決定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結合,更好保障老有所醫、老有所養。當時,會議除了確定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等措施外,還決定全國每個省份都至少要選擇一個地區開展醫養結合試點示范。而在約半年后,國家衛計委、民政部又共同發布了《關于遴選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我國將遴選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促進試點地區先行先試,率先構建起覆蓋城鄉、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綜合連續的醫養結合服務網絡。
上述養老企業負責人坦言,根據市場需求,目前不少資本在投資養老機構時都確定了醫養結合的經營思路,但由于這兩方面政策配合、銜接不夠順暢,而且一直難以得到妥善解決,部分機構開張前幾年推進醫養結合十分困難,進而影響了入住率和營收。
新投資入口
近幾年,我國一直強調社會資本在養老產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醫養結合亦是如此。上述國務院常務會議在確定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推動方向時,就明確列出我國將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而且會議還明確,我國將支持醫療資源豐富地區將公立醫院轉為康復、老年護理等機構。
公開資料顯示,在我國,公立醫院長期緊握數量上的壓倒性優勢以及政策扶持優先權兩大籌碼,憑此占據著醫療服務市場的壟斷地位,雖然近年政府頻繁出臺政策為民資醫療機構"支招",但兩者之間懸殊的市場地位卻始終難有根本性轉變。
在專家看來,隨著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名單出爐進入倒計時,民資機構尤其是民資醫療機構借助醫養結合形成新的市場切入口,另辟蹊徑提前在市場中站穩腳跟就有了更大可能。上述養老機構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目前,北京等地已經有不少需求不飽和私立醫院正在主動接觸養老企業,希望共同投建醫養結合機構,避開與公立醫院在醫療市場"正面交鋒".
落地清障
實際上,在國家衛計委等部門宣布將遴選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時,就有多家養老企業向北京商報記者表達出對此事的關心。他們坦言,目前雖然各地紛紛開始出臺醫養結合機構醫保資格"綠色通道"等扶持制度,但截至目前,不論是醫療機構投建醫養結合設施,還是養老企業開辦醫養結合機構仍然要面臨巨大阻礙。比如某養老企業就表示,現在社會資本在北京要投建一家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可能需要兩年左右才能獲得定點醫保資格,手續相當繁瑣,"目前老人對養老機構醫療服務需求較高,不能走醫保老人基本就不會選擇入住,即使養老機構與其他公立醫院、社區醫院簽訂了合作協議,但由于這些醫院現在也都面臨人員不足的局面,因此它們能對養老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支持力度也十分有限".
隨著國家試點的確定,醫養結合機構加速獲得醫保資格,甚至進入異地醫保互聯互通范疇等也都有了更大的可能。根據《通知》,我國確定的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要以確保中央政策"落地"和完善地方配套政策為方向,統籌落實好醫養結合優惠扶持政策,包括: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將符合規定的醫療、康復和護理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加快推進老年基本醫保全國聯網和異地就醫結算等,都將成為國家級試點城市"吃螃蟹"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