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相信現在不少人手機里都下載了一些關于醫療的APP,點開它們,查查某些疾病信息,或者預約掛個號,或者在線聯系某位醫生,互聯網+ 正在悄然改變著我們傳統的看病方式。
不妨再大膽設想一下:既然我們身體狀況、看病經歷都可以通過網絡連接到醫療服務中去,那是不是未來可以實現: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生命的整個過程都可以被記錄在數據軌跡里?那樣的話,它能帶來的,不僅僅是就醫的便捷、自我管理、個性化治療,還將推動生命科研的進步。而現在,這樣的一份醫療大數據,即將到來。
《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已經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審議通過,到2020年,將建立國家醫療衛生信息分級開放應用平臺,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健康醫療大數據是涵蓋人的全生命周期,既包括個人健康,又涉及醫藥服務、疾病防控、健康保障和食品安全、養生保健等多方面數據的匯聚和聚合。《指導意見》明確,"按照安全為先,保護隱私的原則,優先整合利用現有資源,建設互聯互通的國家、省、市、縣四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實現部門、區域、行業間數據開放融合、共建共享。"
當互聯網+遇上健康醫療,會對每個人的個體健康帶來怎樣的實惠?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金小桃表示:建立醫療大數據,讓健康數據"多跑路",讓人民群眾"少跑腿".
金小桃說:"互聯網健康咨詢、預約就診、預約掛號、診間結算、醫保聯網異地結算、移動支付等方面,都給老百姓帶來更加便捷的應用服務。群眾體會最深的是,掛號和支付,下載通過互聯網、移動等方式,比較好地解決排長隊、花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就診等問題。"
《指導意見》提出,將重點推進網上預約分診、檢查檢驗結果共享互認、醫保聯網異地結算等便民惠民應用,發展遠程醫療和智能化健康醫療設備。國家衛生計生委規劃司副司長張鋒表示,在遠程醫療方面,主要是集中在診斷。比如現在推廣的區域病理、影像、心電,下一步都有利于百姓在基層檢查,到上級去診斷,省了百姓去跑路。未來,如果把百姓的就醫數字醫學足跡都能很完整準確地記錄下來的話,有利于構建預防、治療、康復和自我健康管理的一體化電子健康服務。
提到醫療大數據,不得不提的是與健康有關的各種APP,近幾年,如雨后春筍般瘋狂生長的各種健康APP既可以咨詢病情也可以規范自我健康。《指導意見》提出:"規范醫療物聯網和健康醫療應用程序管理".
張鋒介紹稱,初步統計,我國目前有2000種APP涵蓋方方面面,有許多APP號稱醫療APP但是應用不規范。下一步將做相關APP的評估,確保患者安全,符合診療規律,同時有利于醫生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要推出APP應用標準和適用規范。
從全球情況看,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是當前重要趨勢,歐美國家已經邁出實質步伐。從國內情況看,今年我國醫療衛生行業IT市場年增長率保持在14%以上,移動醫療市場增速高達20%以上。
金小桃認為,《指導意見》當中涉及到的部門有20多個,幾乎涵蓋了主要的行業產業領域,未來健康醫療產業對于國民經濟的貢獻將會越來越大。推動醫藥、金融、物流、養老、保險、教育、健身等產能釋放,帶來健康產業加快升級。當前的重點,首先是把健康醫療在大數據當中的各種應用軟件、各種服務平臺盡快搭建好,讓老百姓提高獲得感,為深化醫改提供支撐和動力。
醫療大數據實現共建共享的同時,如何保護患者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金小桃說,個人的健康醫療信息最為敏感,屬于隱私保護范圍,要依法進行嚴格管控保護,絕不能公開或泄露,一定會加強應用安全風險評估和防范。
金小桃說:"一個比較慣常的做法,就是 '脫敏'、'去標識化',對個人隱私產生影響的內容一定要去掉,才能就某一種疾病進行大數據的挖掘分析。二是對涉及健康醫療數據的整個管理要有一套嚴格的法律法規。現在了解到的是,尚未發生個人隱私泄密的事情。"
《指導意見》提出了醫療大數據實施的時間表:到2017年底,實現國家和省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以及全國藥品招標采購業務應用平臺互聯互通,跨部門健康醫療數據資源共享共有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基本實現城鄉居民擁有規范化電子健康檔案和功能完備的健康卡,適應國情的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模式基本建立。
我國中醫講"治未病",未來的"未".醫療大數據能做到對健康的深度管理,也就是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金小桃說,通過大數據分析應用,推動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預防、治療、康復和健康管理的一體化健康服務,這是未來健康服務管理的新趨勢。
金小桃指出,利用大數據,將各種健康數據、各種生命體征的指標,集合在我們的數據庫和健康檔案里面,然后再通過可穿戴設備,及時監控血壓、心率等方面的生命體征指標,及時進行健康提醒。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教授李蘭娟認為,通過對每個人健康大數據的匯集,尤其是匯聚成千上萬人的同類疾病大數據,可能對這個領域的治療診斷、醫療技術產生突破性的變革。"健康大數據包括臨床看病的資料、健康資料,例如體重、生命體征、血壓等變化,以及數據差異在哪里。將來的發展還有基因數據,每個人的健康基因不同,基因遺傳數據、很多疾病是家族遺傳性疾病,這些遺傳數據的影響,可能對預防疾病產生突破性的變革,對治療產生突破性的變革。"
當然,發展了多年的傳統醫療行業現在要跨入"互聯網+",其固有的復雜性和特殊性致使轉型難度不容小覷。就拿一個初具規模的醫院來說,每天需要接待上萬的患者前來就診,患者的基本信息、影像信息與其他特殊診療信息匯集在一起,那將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據。
但可以預期的是,這個平臺一旦建立起來,解決醫改頑疾、管理群眾健康,醫療領域的各方面都將打開新的局面。我們也希望,健康數據"跑得再快一些",那么在看病的路上,群眾就不用再來回奔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