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2016-2020年)》(下稱《指導原則》),將嚴格調控公立醫院總體規模和單體規模,取消對社會辦醫療機構數量和地點限制等。并提出到2020年,中國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公立醫院3.3張,社會辦醫院1.5張,是公立醫院的一半。而從不久前衛計委公布的《2015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看,截至2015年末,公立醫院床位占80.6%,民營醫院床位占19.4%,僅近公立醫院的1/4。
一位業內專業人士指出,從目前的比例看,公立與社會辦醫之間的床位數差距很大,說明目前社會醫療資源仍集中在公立醫院,尤其是大型三甲醫院。未來社會建立醫院可能不會像以往困難,但想要從公立醫院吸引更多的住院病人并非易事,需要從人才、設備等多個方面來提升。
清華大學醫療管理研究中心、對外經貿大學中國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曹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上述指導原則是為社會資本辦醫敞開大門,但實際上不具備強制性。而因為醫療本身的特殊性及回報周期性,現在大多資本會直接選擇收購或者參與公立醫院改制,而只有少量實力較強的資本會選擇重新建醫院。
鼓勵社會辦醫
上述《指導原則》指出,將嚴格調控公立醫院總體規模和單體規模,重點控制三級綜合醫院床位數,原則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三級綜合醫院床位總數不得超過區域醫療機構床位總數的30%,不超過區域醫院床位總數的35%。
與1994版相比,新版《指導原則》在醫療機構設置基本原則中,增加了3項原則。包括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必須符合屬地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衛生資源配置標準;嚴格控制醫療資源豐富的中心城區的公立醫院數量;控制公立綜合醫院不合理增長等。
另外,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指導原則》對社會辦醫在理論上有一定意義,如加快推進社會辦醫成規模、上水平發展,將社會辦醫納入相關規劃,按照一定比例為社會辦醫預留床位和大型設備等資源配置空間。在符合規劃總量和結構的前提下,取消對社會辦醫療機構數量和地點的限制。優先設置審批社會力量舉辦的非營利性、資源稀缺的專科醫療機構。鼓勵具有中高級職稱的執業醫師舉辦私人診所,探索成立醫師工作室(站)。
事實上,國家相關部門一直在鼓勵社會辦醫。在我國第五次兒童體格發育調查結果發布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新聞發言人毛群安表示,近年來,衛計委在鼓勵社會辦醫方面采取了多項措施,如公開區域醫療資源規劃,要求各個地方制定并公開醫療衛生機構服務體系的規劃,為社會辦醫發展預留空間,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規范醫療機構設立的審批;推進醫生多點執業;減少運行審批限制;將社會辦醫療機構納入新農合的定點范圍等。
在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教授看來,要處理好公立醫療機構和民營醫療機構的關系,二者業務有分工、有交叉。公助型社會醫療機構(原公立醫院)應以基本醫療服務為主,適度提供高消費的特需服務,如果后者超標,即減少政府投入;不能既占用公共資源,又擠占高消費的個性化醫療服務、健康管理和醫養服務市場;要為社會資本推動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創造空間。
床位和服務差距
仍很大
在此次《指導原則》中,還明確了2020年全國醫療機構設置規劃主要指標。根據要求,屆時中國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6張,醫院達到4.8張。其中,公立醫院3.3張,社會辦醫院1.5張。縣辦綜合性醫院適宜床位規模為500張,市辦綜合性醫院適宜床位規模為800張,省辦及以上綜合性醫院適宜床位規模為1000張。
《2015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5年末,公立醫院13069家,民營醫院14518家首次超過前者數量。但民營醫院可利用床位數仍然不足。
截至2015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701.5萬張,其中醫院占533.1萬張。在醫院床位總數中,公立醫院床位占80.6%,民營醫院床位占19.4%。
在日前舉行的“2016第十二屆中國健康產業高峰論壇”上,上海市衛計委主任鄔驚雷坦言,目前上海公立醫院與私立醫院發展并不平衡,上海的民營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數是遠遠不夠的。
上海市衛生監督所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上海總診療人次中,公立醫療機構就醫占92.06%,社會辦醫僅占7.94%;出院人數中,公立醫療機構占比94.42%,社會辦醫僅占5.58%。社會辦醫院的病床使用率為67.9%,而公立醫院為101.2%。
因為醫療資源、人才、社保、規模等方面問題,社會辦醫院與公立醫院有較大差距,也直接影響到床位使用數量、服務數量等問題。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至2020年或能達到《指導原則》中提到的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但真正的床位使用、服務數量或仍有一定差距。
清華大學醫療管理研究中心、對外經貿大學中國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曹健對上述觀點亦表示認同。在曹健看來,上述《指導原則》是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辦醫院,但從實際操作中看,因為醫療本身的回報周期性等問題,很多社會資本會選擇現成的公立改制醫院,而對一些上市公司而言,更多是通過建立基金的形式來建立或收購醫院,等到醫院能夠成為利潤增長點時再置入上市公司。
財富證券分析師湯佩徽認為,“上市公司+并購基金”模式為公司持續高增長保駕護航。如目前愛爾眼科上市公司旗下擁有61家醫院;并購基金旗下擁有50余家醫院,大部分屬于新建醫院,小部分為收購的成熟醫院,2016年后部分醫院逐步進入盈利期,屆時公司將分批注入上市公司。湯佩徽認為,愛爾眼科未來5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