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上午,萊蕪萊鋼醫院發生一起惡性傷醫事件。一名兒科醫生被連砍數十刀,搶救無效死亡。近年來傷醫殺醫的惡性事件不斷發生,2015年,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59 .8%的醫務人員受到過語言暴力,13.1%的醫務人員受到過身體上的傷害,僅有27.1%的醫務人員從未遭遇過暴力事件。
醫院,從某種角度來看,是人間的煉獄,是人情緒非常容易極端化的地方。大城市的好醫院,集聚了很多從周邊地區趕來看病的重癥病患,病人絕望、焦躁,家屬經受著巨大的情感與經濟壓力,而大大小小的急癥室里面則充滿了焦急。在這些重壓之下,一些人就會產生暴力行為。
有媒體梳理了從2015年至今媒體公開報道的60起傷醫事件,報道中有明確起因的傷醫事件中,因為患者死亡引發的有9件,對治療效果不滿引發的有8件,兩者如果都算作對醫院醫治效果不滿的話,一共占比僅28%。這也就意味著,這段時間內絕大多數的傷醫案件與療效無關。由此可見,患者要求未被滿足、傷人者處在精神不穩定狀態等因素是很多傷醫事件的起因。
與此同時,醫療資源緊缺,醫生壓力大,一天診療60個病人甚至更多,必然產生職業化的麻木。醫生和病人之間的交流簡短直接,極易產生誤會,一個小的誤解、醫生一句不那么中聽的話,都會成為最后一根稻草,壓垮患者的理性。
這些問題之積弊非一日之寒,要改變,需要醫療領域進行深刻的改革,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不過,“本”難根治,“標”卻可對癥下藥。
傷醫殺醫的“標”是典型的公共場所治安問題、人身安全問題。治“標”,除了嚴懲建立威懾,更要加強預防,防患于未然。2012年,當時的衛生部曾發布過一個通知,要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協調公安機關向二級以上醫院等重點醫療機構派駐警務室,共同加強醫院的治安管理。跨部門協調,在任何組織中,不管是企業還是政府,都是難的。實際上,當時公安部有與衛生部聯合發文打擊醫鬧。不過,作為醫生的主管單位,作為醫務工作者的娘家人,衛生行政部門是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呢?
理性崩潰導致的激情殺人暴力事件,沒有事先計劃、不計后果,令人防不勝防,除非每個醫生都有貼身保護,但在暴行之前卻是可以預防的,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醫院實行普遍的安檢。
當年的哈爾濱傷醫、最近的重慶傷醫,都是有兇器的,如果有安檢,這些兇器就很難帶入醫院,悲劇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雖然赤手空拳也能造成傷害,但總會小得多,給保安反應的時間也多得多。這樣一來,必然可以降低傷醫事件,最起碼嚴重傷害醫生、殺死醫生的事情會立竿見影地大幅度降低。除此之外,安檢也能降低醫院安保人員的風險,因為當暴力已現,面對手持利刃、失去理智的患者或家屬,受威脅的對象只不過是由醫生變為警察或保安。
所以,設立安檢的必要性與作用不難理解,而且,安檢措施不用跨部門協調,是衛生行政部門甚至一個醫院院長就能做到的,那么,在傷醫、殺醫已經成為社會現象的今天,為什么沒有普遍實施呢?
表面的原因是安檢會增加一些成本,安檢機、安檢員都需要支出。2013年,國家衛計委聯合公安部緊急發布意見,要求醫院按不低于在崗醫務人員總數3%或20張病床1名保安的標準配備。但這個消息一出,有些醫院表示成本接受不了,但即便如此,設安檢機與安檢員的成本還是會小得多。
更深層次的潛在原因,或許是因為安檢的場景會顯得不那么和諧。其實,對于安檢,民眾的接受度并不低,城市地鐵中施行的安檢,也并未引起民眾的不安。不過,醫院中的安檢,雖能立竿見影地減少傷醫、殺醫事件,卻不可能成為一項政績,因為安檢的存在顯示著醫患關系的緊張,以及背后整個醫療體系的弊病。
但是,相對于看起來不那么和諧,相對于增加一點成本,醫生的生命顯然更加重要。所以,作為傷醫、殺醫的治標之策,安檢制度應當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