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眾多,門庭冷落。這八個字是目前中國民營醫院現狀的真實寫照。
說數量眾多,是因為民營醫院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公立醫院。截止2015年末,全國共有27587家醫院,其中公立醫院13069家,民營醫院14518家,民營醫院比公立醫院還多1449家;說門庭冷落,主要是指門診量,整個2015年,全國的醫院共診療病患30.8億人次,其中公立醫院診療27.1億人次,占88%,民營醫院診療量只有3.7億人次,僅占12%。
以上是權威數據,摘自國家衛計委于2016年7月20日發布的《2015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為什么?為什么大多數病人去了公立醫院,不愿意去民營醫院。
規模小人才少
記者在全國工商聯醫藥業商會采訪時,商會副秘書長李忠澤總結說,和公立大醫院相比,民營醫院規模偏小,醫護人員數量少、不健全,這是造成患者不愿意到民營醫院就診的原因之一。
在規模上,和公立醫院的占地面積大、科室齊全、病床數量多相比,民營醫院往往沒有實力圈地蓋樓,他們大多租借商業樓,還有的租借民居。病床床位也很少,李忠澤透露了一組北京的數據:北京的民營醫院中,90.8%的醫院床位數小于100張,8.6%的醫院床位數介于100張到500張之間,只有0.6%的醫院床位數大于500張。
在人才方面,公立醫院有完備的人才儲備體系和梯級培訓晉升機制,民營醫院則不同。民營醫院的醫師主要來源有兩個:一是退休的老醫生,一是剛畢業的醫學院學生。另外,醫生需要不斷地進修才能持續提升業務能力,但是很多民營醫院的董事長不是醫學專科的,
對這方面既不懂也不重視。“民營醫院主要是用人,不培養人。”李忠澤說。
衛計委的公報也印證了李忠澤的說法:在醫師的工作負荷(日均診療人次)方面,公立醫院醫師日均診療7.6人次,民營醫院醫師僅為5.5人次;在床位數方面,全國的公立醫院有429.6萬張床位,占80.6%,民營醫院有103.4萬張床位,只占19.4%。此外,2015年全國100張床位以下醫院16542個,一般估計這里面民營醫院應該占了相當的比例。
不久前,記者路過北京阜外醫院,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公立的阜外醫院的門診大樓拔地而起、高大氣派,樓頂矗立的標志牌內容為“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醫院”,國家中心在前,醫院名稱在后。就在阜外醫院邊上的一個停車場,一家民營醫療機構將廣告印在了小小的起落桿上。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對比鮮明。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地位差別可見一斑。
莆田系負面影響難消除
除了規模、人才等方面的原因,2016年連續發生的與莆田系有關的重大醫療新聞和醫療事故,也給民營醫院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2016年1月10日,網名為“螞蟻菜”的百度血友病貼吧前吧主發表了一篇網文,敘述了自己的管理權限被百度剝奪、百度將該貼吧轉給某醫療機構的過程。
這篇網文發出后,激起了巨大的反響,對百度和李彥宏以及對莆田系醫療機構的聲討、撻伐,洶涌而來。面對網民、病友的聲討,百度于1月12日宣布,貼吧所有病種類吧全面停止商業合作,只對權威公益組織開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1月的貼吧事件后,5月份,百度和莆田系又一次遭遇重大危機。這一次打擊,比上一次更加兇猛,因為出了人命。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學生魏則西,罹患滑膜肉瘤,多方治療無效,后通過百度搜索,在北京武警總隊第二醫院花費20多萬、先后接受4次生物免疫治療。事后證明,這樣的治療不但無效,且有可能耽誤了魏則西尋找、利用其他方法治病。
4月12日,魏則西去世。在去世前,魏則西通過網絡敘述了求醫過程,并發出了自己的質問。
5月1日,魏則西之死成為新聞事件。對百度、北京武警二院、莆田系醫療機構的聲討、謾罵,再一次以排山倒海之勢爆發。
貼吧事件和魏則西事件重創百度、重創莆田系醫療機構,同時也對整個民營醫療行業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
這種負面影響,不但使患者對民營醫院心存戒備,也影響了媒體的報道立場,甚至影響到了醫院的改制。7月24日,湖南婁底市第一人民醫院就發生了反對“改制”的集體活動,不少醫護人員對于資本的介入、醫院的改制表達了強烈的抗議態度。
這樣的負面影響,需要時間來淡化,更需要民營醫院用更好的服務來消除。
辦醫觀念待端正
看病就去大醫院,大醫院里有名醫。
這是中國患者多年來形成的就診習慣。這樣的現象,在北京、上海表現尤其明顯。一方面,小毛病也要到大醫院,也要看專家門診。這使得大醫院的專家每天疲于應付,看了很多病人,大多數都是普通病癥,一般門診就可以處理,用不著專家。另一方面,即使是邊遠地區的患者,只要稍有條件就到大城市就診,到北京、上海就診,這直接造成了大醫院的人滿為患、號販子猖獗。
這樣的就診習慣,也間接造成了民營醫院的就診量偏少,并不同程度地催生了民營醫院“醫托”現象的產生。
除了患者的就診習慣,投資者的辦醫理念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創辦一家民營醫院,是為了救死扶傷、造福社會,還是為了賺錢,這是大是大非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有很大的隱患。
早在幾年前,人民日報就曾發表署名文章,告誡投資者“莫把辦醫當生意來源”。文章說,“醫療是一個良心行業。只有功利心,沒有慈悲心,是辦不好醫院的。愿更多民營醫院端正辦醫理念,告別野蠻生長,且行且珍惜。”
這樣的告誡,值得民營醫院的投資者、經營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