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出臺一年僅一人申請 陜西多點執業尷尬遇冷
加入日期:2017/1/11 15:31:40 查看人數: 689 作者:admin
2016年12月26日早晨6點鐘,西安交大二附院門診大樓里,放票窗口前已經排起長隊。
二附院醫務部副主任、兒科副主任醫師徐爾迪由于值班常常在這樣的時刻路過門診大樓,數九寒天里看到排隊的人群,她總是忍不住想,有多少人的疾病是必須要到三甲醫院來就診的?
醫生“下”不去,患者擁“上”來。優質醫生資源在城市大型公立醫院的集中,使得基層醫療機構的能力長期不盡如人意,患者習慣于直奔大醫院而去。2009年在國內起步、2014年全面放開的醫師多點執業,則被寄予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完善醫療人才體系的厚望。
2016年11月,在《陜西省醫師多點執業實施意見(試行)》出臺近一年后,《西安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試行)》發布。據了解,西安市目前僅有一位執業醫師進行了注冊申請。在此前的試點過程中,也鮮有人問津。
1.時過兩月,全市僅一人申請
醫師多點執業政策放開解決的是醫師流動的合法化問題。此前,醫師只能在所注冊的一個醫療機構內行醫。《西安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試行)》(下稱《管理辦法》)中對“醫師多點執業”的解釋是“符合條件的臨床、口腔、中醫類別執業醫師,經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注冊后在本市行政區域內不超過三個醫療機構從事執業活動的行為”。
《管理辦法》發布至今近兩月,記者從西安市衛計委醫政醫管處了解到,目前僅有一人在辦理相關申請手續,另有一些人進行了咨詢。
事實上,2016年3月《陜西省醫師多點執業實施意見(試行)》發布之前,醫師多點執業已經在陜西展開試點。西安市2012年就曾鼓勵醫生到閻良區、周至縣進行多點執業,但基本無人申請。
與此形成反差的是,市場對于醫師多點執業的需求廣泛存在。
“西安的醫療資源總量豐富,但老百姓還是感到看病難,問題就在于結構布局不合理,特別是基層的能力太弱。”西安市衛計委醫政醫管處處長閆自強表示。
優秀醫務人員在大型公立醫院集中,基層和民營醫療機構在硬件環境改善的同時人才依然匱乏。“在一些二級醫院,很多檢查設備連包裝都沒有打開。”西安市中心醫院副院長楊軍樂提到。多位醫生表示,他們接觸的基層醫療機構迫切希望優秀醫生能夠下沉,進行疑難病癥的診治,并通過傳幫帶促進其醫師水平的整體提高。
這種需求從多點執業放開之前官方和非官方的醫師流動中也可見一斑。
據了解,一些知名專家會私下到任職醫院以外的醫院行醫,被稱為“走穴”,常年在外地做手術的醫生甚至被叫做“飛刀”。這種流動方式存在醫療責任不明等隱患,始終游走在政策和法律的灰色地帶。
規范化的醫師流動如對口支援在一些醫院之間開展。2016年11月中旬,西安市中心醫院普外科主治醫師鄭晨開始了在安康市平利縣醫院為期半年的支醫。平日里他承擔查房、收治病人、做手術等工作,同時對醫務人員進行手把手地實踐教學和科研指導。
這已是兩家醫院開展對口支援的第7個年頭。每半年,5人左右的醫師團隊即被派往平利縣醫院任職。平利縣醫院醫務科相關負責人表示,對口支援促進了醫院專業人才、管理人才的隊伍建設以及重點專科建設;醫院的多例首例手術在此期間得以開展,如第一例腔鏡下闌尾切除術、第一例腹腔鏡全腹膜外疝修補術。
專家分析稱,在提高基層醫療機構技術水平的同時,醫師多點執業也將成為緩解大醫院人滿為患現狀、提高醫生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徑。
那么,看起來對醫療機構和醫師個人都大有裨益的多點執業緣何開局不利?
2.顧慮重重,“體制內”身份難打破
追溯到2012年試點時期的“冷遇”,西安市醫政醫管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時與需要第一執業地點(即原單位)同意、試點范圍和宣傳力度較小有關。
2016年11月發布的《管理辦法》已將第一執業地點的審批改為備案,醫師如果只是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多點執業,并不需要取得第一執業地點的同意,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醫生們依然顧慮重重。有人說,“醫院為培養醫生付出了巨大成本。如果我出去執業,難免被認為三心二意,個人前途很可能受到影響。”
薪酬標準的未知也給這項政策的落實增加了更多不確定性。有醫生表示,“走穴”的火熱與高昂收入密切相關,走到陽光下的多點執業能否給醫生提供具備足夠吸引力的酬勞,尚不可知。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是,三級公立醫院中醫生的工作量往往已經非常飽和,幾乎沒有多余的時間精力考慮其他執業地點。而這個群體被認為是多點執業醫師最為重要的來源。
作為一線醫生的鄭晨形容自己的工作是“連軸轉”:每周內每3天一次大夜班,從第一天早晨8點到第二天早晨8點之間,除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接診、寫病歷、病情溝通、手術等,科室里的會診組織、急診科手術、患者緊急情況處理都由他承擔。夜班之后能否休息也要視有無手術安排而定。
徐爾迪目前是二線醫生,工作強度與鄭晨類似。她同時強調,三級醫院里中級職稱以上的醫生都身兼醫、教、研三方面任務,在診治病人之外,研究課題、撰寫論文,以及指導學生,也需花費很大精力。
在此狀況下,有意多點執業的醫生或將犧牲在第一執業地點的部分工作時間。《管理辦法》規定,“不能在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全職工作,應取得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同意,根據實際合理規定醫師崗位職責,并變更聘用(勞動)合同。”
根據現行管理制度,公立醫院的醫生屬事業編制人員,他們是否愿意放棄編制成為合同工?多位醫生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從職稱晉升、專業能力提升、名譽聲望積累、退休福利等多方面考慮,大型公立醫院都成為他們心中最可靠的地方。
“醫師的身份問題是推進多點執業的難點所在。盡管注冊已經放開,但人事管理制度的問題尚未解決,多數醫生本身也不愿從‘體制內’走到‘體制外’。”陜西省衛計委醫政醫管局局長安海燕表示。
3.漸進“松綁”,或倒逼人事薪酬改革
醫師“體制內”身份難以打破、現有工作量飽和等,并非西安市推進多點執業獨有的困境。2014年初《關于加快發展社會辦醫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在全國允許醫師多點執業后,這一政策在不同省份整體推進緩慢。即使是作為先行者的廣東省,從2010年到2015年,申請多點執業的醫師不足全省注冊醫師的2.5%。
但在此過程中,多點執業的相關探索在不斷深入,政策環境也趨向寬松。如2015年初《關于推進和規范醫師多點執業的若干意見》相較此前政策,將能夠參與多點執業的醫師從主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放寬到主治醫師及以上職稱;
明確提出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不能因醫師多點執業而影響其職稱晉升、學術地位等。
“醫生在一個醫院固定下來當然也作出了很多貢獻,但是如果能夠流動起來,將大大提高醫療行業的活力。”安海燕說。多位專家也表示,優質醫師資源的集中制約了許多基層和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推進多點執業具備必要性。
在現有條件下,西安市一些三級醫院的管理層對記者表示,尚沒有針對醫師多點執業的具體規劃,但希望多點執業能夠在醫院的監管下進行,比如通過醫聯體這個平臺。
醫聯體通常由一個區域內的三級醫院與二級醫院、社區醫院組成,致力于構建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機制,方便人們就醫。《管理辦法》中多點執業的一個形式,即是醫療機構之間以組建醫療集團、醫聯體等多種形式合作,實行醫師集體備案制。
據西安市中心醫院醫務科科長李建英介紹,在多點執業政策放開后,醫院根據相關規定對參與醫聯體內部流動的醫生進行了備案管理。中心醫院牽頭組建的兩個醫聯體目前涵蓋8家二級醫院和1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每周的固定時間,中心醫院都會有醫師前往下級醫療機構“多點執業”,參與門診坐診、教學查房、手術指導、危重疑難病例會診搶救及業務知識講座等。
2016年初數據顯示,西安市已建成18個區域醫聯體、7個專科醫聯體,涵蓋59所二級醫療機構和6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人口470余萬。從數量上看,為醫師流動提供了較為寬廣的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醫師多點執業中醫療機構的數量限制或將放開,廣東、天津等地先行探索的區域注冊制有望推向全國,進一步推動醫師流動。
2016年11月1日至12月2日,國家衛計委就最新起草的《醫師執業注冊管理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將“執業地點”界定為“執業醫師執業的醫療、預防、保健機構所在地的省級行政區劃和執業助理醫師執業的醫療、預防、保健機構所在地的縣(區)級行政區劃”,由原來的某一單位變為某一區域。
安海燕表示,在國家的正式文件出臺之后,陜西省將有針對性地出臺具體方案。在她看來,多點執業政策的不斷“松綁”,將倒逼醫師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等配套制度的改革,促進多點執業的有效落實。
來源: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