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人多環境差?上海創新模式提升患者“獲得感”
加入日期:2017/4/14 16:26:55 查看人數: 865 作者:admin
過去,公立醫院人多環境差,使不少患者滿腹怨言。現在,老百姓心里的固有觀念正發生改變,取而代之的是以注重患者“用戶體驗”、改善醫療服務模式的新思維:大排長龍變網上預約、冰冷環境充滿溫情、就醫“獲得感”不斷提升。
在12日召開的上海市衛生計生系統精神文明和政風行風建設大會上,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透露,近年來,衛生行政部門、醫院等多方不斷努力,以改善群眾看病就醫感受為出發點,推出方便群眾看病就醫、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的服務項目,不少長期困擾醫患關系的醫療痼疾得以一一破解。
改善環境解決就醫“急難愁”
醫療服務好不好,患者感受最深。面對掛號、候診、收費隊伍長,看病時間短的“三長一短”難題,本市多家醫院以信息化為支撐,通過“互聯網+智慧醫療”“一站式”等方式優化診療全流程,從細節服務抓起,在門診導航、預約掛號、就診檢查、跟蹤隨訪等各個環節進行革新改造,改善就醫體驗。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設立“一站式”便民服務臺,在這里,導診臺取名為“溫馨島”,所有的患者被尊稱為“來賓”,醫院更是將“首問責任制”轉變成“一站式咨詢”。不管病人到哪個服務窗口問問題,都會得到準確、直接的答復,避免來回奔波,節省了看病時間。浦東新區浦南醫院也探索流程再造,首推多個診區“服務島”,提供掛號、收費、抽血、咨詢、預約、發放檢查報告等門急診診療“一站式服務”。與傳統模式相比,可減少1-1.5小時。此外,該院還推出“床邊結賬”“經濟秘書”等新模式,幫助住院病人快速結賬。院方表示,醫院在重視硬件建設的同時更注重人文細節關懷與便民服務措施的建立與實施,關注診療過程中的“小問題”,才能做好服務病患的“大文章”。
創新模式提升患者“獲得感”
“院前加速預約,節約患者時間;院中加速轉診,給予患者心理關懷,重視就診感受;院后遠程隨訪,提供完整的連續性服務。”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全面提升醫療服務水平,要從提升患者就醫的“獲得感”入手。
在上海,為了更好滿足疑難病人、手術病人的需求,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許多創新的醫療管理模式應運而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建立了門診多學科會診中心,形成固定病種、時間、專家、地點的整合門診和疑難病/復雜病多學科聯合會診兩種模式。據悉,300多位會診專家涉及醫院95%臨床科室,為疑難病例會診患者解除身心困擾和痛苦;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合理調配資源,建立日間手術管理中心,提高了日間病房的診療能力,減少了病人候床和等待手術的時間。數據顯示,僅2015年就收治3880人次,同比增長40.50%;長征醫院推出“新媒體無邊界醫療服務平臺”,由門診導航、預約掛號、機構送診直達、隨時問診和追蹤隨訪等模塊組成,有效實現了醫院服務能力與個體化醫療服務需求之間的無縫對接。
關懷人文打響醫療“好品牌”
申城的醫院在醫療服務的每一個細節上致力體現人文關懷,充分關注患者的心理感受。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的手術室里,有一間特別的房間——患兒麻醉準備室。父母可以陪伴患兒進入手術準備室,麻醉醫師讓患兒進行吸入性麻醉,先讓患兒在母親懷中安然入睡,接著才進行開放靜脈等有創操作。這一舉措受到病患家屬的一致好評,入選了上海市衛生系統文明辦評選的50個“醫療服務品牌”,在全行業倡導和推廣,進一步展示改善服務的創新成果。
市衛計委表示,近年來,上海在改善醫療服務,拓展志愿服務,在創建和諧醫患關系、改善病人就醫體驗、提升行業形象上不斷推出舉措,取得了積極的進展與成效。目前已連續四年開展全市范圍的“病人滿意度測評”項目。調查顯示,2016年上海市門診和住院病人對公立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質量總體處于較高滿意水平,門診和住院病人的總體滿意率分別達到92.73%和97.94%。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門診和住院病人總體滿意率分別達到97.33%和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