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之間,和則兩利,傷則兩敗。醫鬧暴打醫生,醫生“橫眉冷對”予以回報,劍拔弩張的醫患矛盾時常見諸報端。然而,遷安市中醫院心血管呼吸內科主任韓文寶秉承“患者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的從醫理念,踐行救死扶傷的天職,用無言大愛詮釋醫者仁心的深刻內涵。他用實際行動給日益緊張的醫患關系開了一貼良方:視病人如親人。
醫生,本是人類公認的神圣職業;醫生和患者,更應在疾病面前守望相助、同仇敵愾,為何有時候卻變得劍拔弩張?深挖原因,無非就是醫生拿懸壺濟世當賺錢工具,患者受負面輿論侵染錯誤成見,充當了讓醫療糾紛演變成暴力醫鬧的催化劑,讓本來脆弱的醫患關系雪上加霜。說到底,醫生和患者都是犧牲品。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講過一句名:“醫生有三大法寶,第一語言,第二藥物,第三手術刀。”可見,面對患者,醫生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勝過藥物。這里所說的語言不僅僅是語言,體現的更是一種態度:把病人當親人。往深了說,更是一種信任。韓文寶“上班身子圍著患者轉,下班心思圍著患者轉”,“開出的處方,能用八毛絕不會開一塊”,如若不把病人當親人,又何必如此“較真”。同樣,金杯銀杯不如口碑,患者大病小病都征詢他的意見,不也是對作為一名醫生最大的褒揚嗎?正所謂醫者“仁心”才能換得患者“人心”。
當然,醫療是消費,但絕不是買定離手的買賣,其中也流動著溫暖的人情,閃現著人性的光輝。上架容易下架難,要想讓良好的醫患關系重歸舊好,作為彼此尷尬的關系雙方都需要拿出籌碼:作為醫生,要立足杏林,放眼世界,抱定一顆醫者仁心,真誠對人用心做事;作為患者,要敞開胸懷,放開心防,充分參與積極配合。只有雙方拿出足夠的誠意,才能煲好信任這款心靈雞湯。
信任是基礎,制度是保障。期待醫改能夠持續發力,變“以藥養醫”為“以醫養醫”;期待醫者仁心成為醫生的共同追求,尊醫重道成為社會的普遍價值;期待和諧醫患關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貼磚加瓦;期待讓法律回歸法律,讓美好回歸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