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4+7”續標結果出爐,醫院成頭部企業主戰場
加入日期:2021/7/19 9:22:05 查看人數: 2555 作者:admin
7月12日,上海發布《關于公布上海藥品集中采購(SH-DL2021-1)中選結果的通知》,9個品種中選結果出爐,8月20日起生效執行。同時,第五批國采落地上海,預計首年約定采購額4億元,7月13-31日,企業申報中選品種信息。
續標以降價為主流
4月29日,上海對9個“4+7”國采品種進行集采。從中選規則看,限價為同組最高中標價,并沒有取同組最低中標價。也就是說,在上海的續標價允許高于原國采中選價。不過,從本次中選結果來看,所有品種的中選價格均低于“4+7”中選價。
除了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浙江華海的利培酮片、浙江京新的瑞舒伐他汀鈣片維持原“4+7”中選企業,其他續約中選企業最大的贏家是齊魯。
上海續標結果體現了兩個趨勢:1.雖然集采續標,每個省都有自己的政策,但降價還是主要趨勢。2.頭部企業的機會越來越多,中小企業的機會越來越少。集采是研發、產能、質量控制、成本控制的綜合比拼。頭部企業的優勢是,很容易根據帶量算出報價。
頭部企業笑到最后,第五批國采有205家企業參加,涉及品種較多的藥企包括齊魯、揚子江、恒瑞、中國生物、豪森、科倫、奧賽康等。跨國藥企包括阿斯利康、輝瑞、葛蘭素史克、拜耳、諾華等。10家外企11個品種擬中選。頭部企業中,齊魯制藥共有13個品種參與報價,11個品種擬中選;科倫藥業11個品種18個品規全部中選;恒瑞8個品種參與,6個品種擬中選……
近幾輪國采已經釋放出明顯信號:臨床市場將成為頭部醫藥企業的主戰場,廣大中小企業,特別是沒有研發的藥廠將逐漸失去等級醫療機構市場。可以說,國采和“兩票制”分別從工業和商業層面,促進醫藥行業供給側改革,走向集中化,提高綜合競爭能力。
中小企業出路在哪
既然是供給側改革,淘汰落后產能,很多企業會被“集中”。工業企業的競爭力無非新品研發水平和批文儲備,營銷團隊銷售網絡,以及批文、土地、品牌等資產價值。如果以上都沒有,企業離掉隊也就不遠了。
中小企業的機會在哪里?長期來看,政策和市場機會不多了,但機會還是有的,比如“二八原則”、長尾效應,中國醫藥市場規模高達2萬億元,足夠“鯨魚和小蝦”共存。
俗話說“船小好調頭”,中小企業一定要找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筆者拜訪過很多小而美的企業,“小”代表企業規模不大,三五億元產值,“美”代表企業利潤、毛利率和凈利潤可觀,過得滋潤。這些企業一般都有以下幾個特點:
1.一個品種打天下。在專利、原料等方面實現差異化競爭。
2.區域內品牌強勢。很多藥企,特別是流通和OTC企業,看上去在全國很多省份做得較差,但在一兩個省份競爭力超強,渠道和終端甚至消費者都很認可。
3.定向生產供應。很多藥廠根據自身優勢,在供應鏈的一小段做到最極致,成為行業第一。
4.成本控制能力強。有些工業定位為生產型企業,在全行業成本最低,吸引更多代理商合作,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比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