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80%人口分布在縣以下醫療衛生資源欠發達地區,而大中城市卻集中了80%的醫療衛生資源,醫療水平發展極為不平衡。而三級醫院和先進醫療設備更是在大城市才有。這導致基層醫院病人都往市級醫院擠,而城市病人則都要進三級醫院,加重市級醫院負擔,造成床位緊張,而基層床位卻閑置一邊,造成醫療資源的嚴重浪費。
俄羅斯免費醫療引發國內反思
近日因俄羅斯宣布公民可永久享受免費醫療引起了國內強烈反響。之所以受關注,很大程度上與對中國現行的醫療保障體系不滿有關。
我國80%人口分布在縣以下醫療衛生資源欠發達地區,而大中城市卻集中了80%的醫療衛生資源,醫療水平發展極為不平衡。而三級醫院和先進醫療設備更是在大城市才有。
這導致基層醫院病人都往市級醫院擠,而城市病人則都要進三級醫院,加重市級醫院負擔,造成床位緊張,而基層床位卻閑置一邊,造成醫療資源的嚴重浪費。
此外,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也反復被提及,以藥養醫成為醫院、醫生收取灰色收入的主要途徑。
從目前我國人口結構看,老齡化趨勢非常明顯,同時伴隨著預期壽命的上升,對醫療服務的剛需還將進一步提升。這勢必會造成對有限醫療資源的進一步需求緊張,如果不能引入民間資本、發展民營醫院,僅靠政府的行政力量難以解決。
事實上,連實現免費醫療的俄羅斯、香港也面臨同樣問題。免費醫療也讓醫院失去了盈利的動力,醫生收入受到限制,在俄羅斯也普遍出現了醫生和醫院“灰色收入”的行為。排隊時間長、服務比較差的問題也難以回避。
不過這種情況現在正在減少,主要是由于非公立醫療機構的規模擴大。據俄業內專家估算,俄境內有5.8萬家非公立醫療機構,在1.5億左右的整體人口中,約有8200萬俄公民接受過收費醫療治療,而且這一人數正以每年1.6%的增幅上升。
患者對公立醫療機構的不滿以及對高端醫療服務的需求刺激了私立醫療機構的勃興。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結合起來,能夠相得益彰。
公立醫院盈利難為灰色收入創造空間
對于中國而言,雖然政府在醫療投入上的資金在逐年增加、人均醫療健康支出在近五年的復合增速都超過了20%,享受醫保的范圍也在逐年擴大。但難以回避的是,中國衛生指出占GDP的比例仍然很低,由于人口基數問題,截至2011年底,中國衛生支出占比甚至低于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國家醫療投入不足,公立醫院盈利能力也受到抑制。目前,我國公立醫院收入大約有9%來自公共補貼,而且衛生部統計的公立醫院基本沒有稅費,但如果刨去補貼,除了少數三級醫院可以現實微利,絕大多數公立醫院都會虧損。
此外,我國醫療服務中包括檢查、手術等費用都由物價局規定,醫院沒有定價權,醫院只能依賴藥物收入,客觀上造成了以藥養醫的局面,也是醫生多開藥、收取醫藥賄賂的動機。
衛生部統計,我國醫藥整體業務收入中藥品占比達到46%,而美國醫院收入結構中藥品占比僅為12%,當醫生不能從陽光收入中獲得其創造價值的匹配值時,灰色收入恐怕難以避免。
公立醫院難以盈利,醫生也難以通過陽光途徑獲得更高的收入,而患者對醫療資源的需求卻日益增加,造成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困局。僅靠政府推進醫療體制改革難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成效,遇到的阻力也非常大,因此亟需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來推動醫療體制改革。
事實上,早在1985年國務院就已經提出引入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但受制于觀念與制度限制,長期以來,民營醫院發展十分有限。
綜合考慮醫療機構數和規模,目前公立醫院擁有絕對優勢。中國共有公立醫院1.35萬家,民營醫院0.89萬家。民營醫院的數量雖然不少,但大多規模較小,在醫保定點、醫師執業資格等方面也缺乏與公立醫院競爭的能力。
一直以來,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享受到的政策差距巨大,人為的將醫院劃分體制內外,導致體制外的醫院,尤其是綜合性醫院的生存狀況堪憂。
激活民營醫院 推動醫療體制改革
關于醫院行業,尤其是專科性醫院,民營資本進入已久且發展十分不錯,這類醫院的運營可復制性極強,單店投入不需要太大就能有很好的效果,典型的例子比如眼科醫院、牙科醫院等。
而對于綜合性醫院,處境則尷尬很多,一方面如果不能被評級的話就會面臨醫生無職稱、無學術、且很難被病人認可的尷尬,另一方面綜合性醫院前期投入大,如果直接采用新建的方式設立,則對產業資本而言投資回報期太長,只能望而卻步。而通過公立醫院私有化的方式取得,則有諸多限制,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不過目前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行業的政策越來越明晰,能切實看見醫療改革釋放的制度性紅利。
目前國內公立醫院完全免稅,對于民營醫院而言非營利性醫院免稅,營利性醫院所得稅仍為25%(高新技術企業15%),不過自2009年起,營利性醫院已經開始免征營業稅。再加上營利性醫院的醫療服務逐步擁有一定的自主定價權,使得民營醫院的盈利水平很高。
2011年底開元投資收購了一家三級醫院——西安高新醫院。高新醫院作為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免征營業稅;另外,西安高新醫院有限公司所得稅享受西部大開發15%的稅收優惠政策,盡管同公立醫院免稅待遇仍差距較大。但收購后高新醫院煥發了生機,2012年實現收入3.86億元,較2011年增長4倍,凈利潤達到3700萬元,同比增長近兩倍。
此外,金陵藥業也控股了兩家綜合性醫院,其中宿遷醫院為三級乙等醫院。改制后的宿遷醫院凈利率達到15-20%,而全國公立醫院凈利率平均水平僅為4-6%。由此可見,民營醫院在公立醫院的夾縫中可以生存并成長,政府需要進一步理清在醫療體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對此,建議縣一級政府應放開社會資本介入醫療服務供給領域,民營化則管辦自然分開;政府應將衛生工作重心放在擴充醫療資源投入與嚴格執行醫保定點資格資質審查,開源與節流兼顧。
同時政府由管理者將退步至引導者,順暢溝通渠道,幫助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完成服務定位與自我認知,由公立醫院發揮標桿作用,并承擔流行病及疑難雜癥治療,同時發揮民營醫院各自擅長的專科診療經驗,做到分工明確,定位清晰。
結語:民營醫院的盈利能力將繼續吸引民間資本進入。而引入市場化競爭機制,既可以緩解“看病難、看病貴”,還將提高公立醫院的服務效率和水平,推動醫療體制改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