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資本角逐民營醫院甚至公立醫院由來已久,自南京醫藥產業集團旗下的金陵藥業于2003年入主宿遷人民醫院后,馬應龍、九州通、雙鷺藥業等十余家藥企都曾先后投資或控股了多家醫院。已嘗到民營醫院甜頭的藥企或其他資本加碼投資醫院,將民營醫院視為非主流的藥企保持謹慎,這是目前各路資本對民營醫藥的基本態度。
在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前后,國內各大上市藥企再度掀起收購醫院的熱潮,復星醫藥豪擲6.9億元切入民營醫院的重鎮佛山,在行業內引起巨大震動。
各路資本角逐民營醫院甚至公立醫院由來已久,自南京醫藥產業集團旗下的金陵藥業于2003年入主宿遷人民醫院后,馬應龍、九州通、雙鷺藥業、武漢健民、天士力等十余家藥企都曾先后投資或控股了多家醫院。而在并購佛山禪城醫院之前,復星醫藥早已擁有安徽濟民腫瘤醫院、岳陽廣濟醫院等,此番入主禪城醫院只是復星醫藥業務的戰略延伸。
醫院情結
在傳統的醫藥工業與醫藥商業之外,以復星醫藥、廣藥集團為代表的醫藥巨頭正在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復星醫藥表示,收購佛山禪城醫院意在將其發展成為復星系其他成員醫院的培訓基地,同時也有助于強化復星系醫療服務業務。
復星系掌門人郭廣昌一直有意在全國范圍內打造醫院集群,且規模高達500家。事實上,目前橫跨醫藥、地產、鋼鐵等多重領域的復星系在完成資本積累期間即與醫院建立了不解之緣。20年前郭廣昌以PCR乙型肝炎診斷試劑介入生物醫藥產業,由復星方面提供診斷檢測設備,下游的醫院則為復星提供場地,雙方采取利潤分成的方式共享經營所得。
“復星20年前與醫院的合作模式一直沿用至今。事實上,現在很多醫療器械公司不再是簡單地將器械賣給醫院等醫療機構,還與醫院形成業務合作關系,雙方分別提供更具優勢的資源,醫療器械公司主要提供操作員,他們比醫護人員具有更為專業的設備操作水平。”齊魯證券一位長期關注復星系的研究員告訴記者。
相比純粹的醫藥工業或醫藥商業公司,醫療器械行業與醫療機構的合作更為密切。對于醫療器械公司而言,醫療機構是其直接的下游需求方,而對于工業類或商業類藥企來說,醫療機構占據全國范圍內70%以上的藥品零售渠道則更具吸引力。
但不管是何種類型的藥企,醫療機構均是其產業鏈上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在這個產業鏈上,醫療機構客觀上占據了買方市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藥企。中科院經濟研究所數據顯示,去年國內各類藥品規模超過9200億元,但來自零售終端的藥品規模不過1700億元,以政府采購為主導的公立醫療機構始終牢牢占據藥品銷售市場的龍頭地位。
在這種背景下,盈利能力較強且渠道資源較多的藥企開始直接涉足醫療機構。如貴州百靈日前披露,將動用2648萬元超募資金全資收購貴陽天源醫院同時進行增資重組。盡管天源醫院去年及今年前7個月均告虧損,但由于貴州百靈的一項在研藥品“糖寧通絡膠囊”即將實施申報且申報主體必須是現有醫療機構,因此貴州百靈才計劃收購天源醫院。在這里,天源醫院實際上充當了貴州百靈的“殼資源”。
在更早前,金陵藥業并購儀征醫院,康美藥業興建普寧康美醫院,華潤三九兼營廣東三九腦科醫院,獨一味入主德陽美好明天醫院等,此外還有雙鷺藥業、千紅制藥、馬應龍、白云山、武漢健民、益佰制藥、仙琚制藥等近10家上市藥企也通過設立或并購的方式紛紛涉足醫療機構。藥企對醫療機構的角逐,已不再局限于金陵藥業等國資背景藥企及復星醫藥等醫藥集團,此前愛爾眼科在全國的擴張行為即被視為跑馬圈地。
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李佩娟介紹,2010年以來,行業政策密集出臺,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醫療機構。而在李佩娟看來,藥企本身作為大醫療、大健康產業一員,進軍醫療機構具有先天優勢。
不過,目前藥企開醫院尚未形成主流,絕大多數藥企選擇觀望態度。華南一家中藥類上市公司對記者表示,公司主業發展良好,且拳頭產品悉數進入國家或廣東基藥目錄,加之對下游的醫療機構運作并不熟悉,短期內不會考慮直接切入此領域。
已嘗到民營醫院甜頭的藥企或其他資本加碼投資醫院,將民營醫院視為非主流的藥企保持謹慎,這是目前各路資本對民營醫藥的基本態度。
盈利分化
以深圳市最大的城中村上沙-下沙片區為例。周邊僅有深圳婦幼保健院、福田人民醫院香蜜湖分院等少數幾家公立醫院,公立醫院下轄的社康服務中心也只有2家左右,但包括深圳仁愛醫院在內的大小10多個民營醫療機構和私人診所卻遍布整個區域。與公立醫院不同,這些民營醫療機構的主要目的是謀求盈利。資本的競相追逐說明,民營醫療機構盈利前景似乎值得期待。
愛爾眼科、馬應龍、沖刺上市的慈銘體檢以及一直存在上市愿景的拜爾齒科等相關醫療機構的運營數據顯示,醫療機構利潤驚人。以愛爾眼科為例,本身可以被視作專科醫療機構,該公司僅今年上半年營收即接近10億元,毛利率常年高達45%以上,盈利能力直逼擁有重磅獨家品種的片仔癀、云南白藥。
安信證券將愛爾眼科的主業視為眼科藍海,認為愛爾眼科填補了綜合醫院眼科的薄弱環節,同時利用資本優勢避開了民營診所的競爭,故能充分享受行業的高增長。事實上,僅在目前180多家上市藥企中,具備與愛爾眼科同等資本優勢的企業不在少數,愛爾眼科在醫療領域的成功無疑令部分主業不振但資本雄厚的藥企蠢蠢欲動。
享受民營醫院高利潤的還有馬應龍,該公司2012年中報顯示,醫院診療業務已發展成為馬應龍第三大業務,毛利率接近40%,遠高于馬應龍醫藥流通業務10%的毛利率水平。長江證券則表示,馬應龍控制的6家肛腸連鎖醫院正式進入加速擴張期,北京、西安兩地的醫院還長期滿負荷運轉,絲毫不亞于部分公立三甲醫院。
然而,愛爾眼科、馬應龍并不能客觀反映當前所有切入醫療機構藥企的盈利生態。以金陵藥業為例,該公司自2003年即率先進入了醫院領域,醫療服務業務已經成為了金陵藥業第二大業務,但其毛利率近三年來呈遞減態勢,今年上半年則降至17.26%,低于醫藥行業整體毛利率。控股丹東人民醫院的誠志股份上半年醫療服務毛利率也僅有10%,幾乎接近處于微利局面的醫藥商業。
至于三精制藥、武漢健民、雙鷺藥業、益佰制藥等藥企,其醫療服務甚至未在報表中予以體現,遠遠未能形成這些藥企的新的利潤增長點,個別藥企旗下的醫院還常年虧損,客觀上形成了這些藥企的劣質資產。
“很多醫院帶有公益屬性,也不能一味的追求盈利,當然我們會盡可能培育其盈利能力。”武漢某上市藥企董秘上周告訴記者。
更多的分析人士認為,培育醫院盈利困難重重,特別是新建醫院,要達到盈虧平衡往往需要數年甚至十幾年時間,這些現實因素對于以年度為考核周期的上市藥企而言形成了天然的瓶頸。
諸多考驗
在目前控制醫院的十余家藥企中,復星醫藥是擁有醫院數量最多的藥企之一。復星系沉淀20余年,擁有龐大的分銷網絡和強大的資源掌控能力,且與中國醫藥集團在國藥控股方面展開了深度合作,即便如此,復星也須面臨來自政策、管理等方面的諸多考驗,這正是所有涉足醫院藥企的共同問題。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相關人士曾一針見血指出,民營醫院始終沒有解決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即定位問題。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國家食藥總局一般每隔四年會調整國家基藥目錄,而各個省區亦會根據國家基藥目錄作出相應的調整和補充,每年在政府采購平臺上統一采購藥品,分配給公立醫院。此處,公立醫院實際上是基層政府的成員單位,在很大程度上要貫徹公益屬性。
因此,公立醫院可以優先享受政府傾斜性政策,如稅收、財政補貼等,而無須過分追求利潤增長。民營醫院則不同,盡管不一定將利潤作為唯一的考核目標,但最終的業績卻能影響民營醫院的存續能力。
“我們每年也能通過科研立項的方式獲取一些補貼,但主要還是要靠自己經營,沒有人給我們兜底,經營不善,醫生工資都發不出去。”深圳福華中西醫結合醫院的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上述負責人坦言,該院在經營、管理方面實際上主要參照企業制度,用業績來對醫生和護士進行考核,這與公立醫院對醫生實施的掛號工作量有明顯的區別。另外,民營醫院的收費標準略高,醫保報銷范圍較公立醫院略小,且知名度普遍不及公立醫院,尤其是三甲性質的公立醫院,故民營醫院需要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廣告推介,客觀上增加了營銷費用支出。
“但我們又不能只看盈利,畢竟我們還是一家醫院,業務上還要接受市衛生部門和藥監部門的監管。”該人士稱。
其實類似的現象在民營醫院廣泛存在,定位不清導致經營方面出現了很多盲區,而一般的藥企對民營醫院的管理更加生疏,能夠將民營醫院發展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值得懷疑。因此目前普遍的做法是,藥企在控股民營醫院后,一般不直接介入管理,只是在戰略方向和成本費用方面進行控制。
此外,公立醫院的事業單位性質決定了醫生在職稱評審方面享有優先權,即使如此,以藥補醫的現象也廣泛存在,而民營醫院則未必具備為醫生爭取政府公認的職稱的能力。因此,目前以公立三甲醫院為代表的大中型醫院仍然是高資質醫生的主要工作場所,這也是此前多地試點的醫生“多點執業”宣告失敗的重要原因。
多位市場研究人士還認為,藥企布局醫院未必是為了將醫院打造成利潤增長點,而是為了搶占醫院所擁有的渠道資源。但即便單純是為了搶占下游渠道,藥企在介入民營醫院領域的時候,仍將面臨眾多博弈,特別是政策方面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