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民營醫院十年來走過的崎嶇道路,這些平日里獨當一面的院長、老總們流露出了感性的一面,大家不約而同地提及幾個關鍵詞:艱辛、阻力大、不被理解。要洗刷民營醫療機構的誠信污點,全行業應當通過加倍的付出和努力!但在“我們嚴格自律的同時,也希望人們多一份體諒和理解”。
有人說,民營醫院的這十年是在罵聲中走過來的。
也有人說,騙人的醫院卷了錢跑了,留下的黑帽子卻要扣在全行業的頭上。
談及民營醫院十年來走過的崎嶇道路,這些平日里獨當一面的院長、老總們流露出了感性的一面,大家不約而同地提及幾個關鍵詞:艱辛、阻力大、不被理解。
要洗刷民營醫療機構的誠信污點,全行業應當通過加倍的付出和努力!但在“我們嚴格自律的同時,也希望人們多一份體諒和理解”。
“成立第三方鑒定機構
解決醫療糾紛”
—寧波珈禾整形醫院院長鮑海萍
目前對于民營醫院出現的醫療糾紛,還沒有可以提供權威鑒定的醫療機構。面對一些無理的投訴和指責,民營醫院常常會感到十分無力。拿整形項目來說,很多女孩子手術前沒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心理準備,對術后效果往往抱有過高的期待。一旦結果和預期有差距,便氣勢洶洶放出狠話:“我要給你曝光!”
此外,一些媒體在宣傳報道上有失公允、偏向于患者的做法,也對事態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民營醫院處在更加被動的位置。
我們不怕走法律途徑,就怕患者誤導輿論。希望衛生行政部門能牽頭組成第三方鑒定和仲裁機構,合理解決民營醫院的醫療糾紛問題。
“成立行業協會
讓民營醫院有‘娘家
—寧波虹橋男科醫院院長李世孝
相對于公信力高、規模龐大的公立醫院而言,民營醫院在整個醫療體系中,扮演的還是“草根”的角色,兩者的競爭力不可同日而語。
造成這一原因,很大程度上跟民營醫院找不到“組織”有關。整個民營醫療行業猶如一盤散沙,既沒有統一的行為準則來約束,也沒有一個團體對其提供保護。
可不可以由政府有關部門牽頭成立行業協會,讓民營醫院有自己的娘家。協會對民營醫院的日常運作起到監督管理的作用,使其在朝著規范、有序方向發展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和競爭力。
“多點執業是造福百姓
不是搶飯碗”
—甘草堂中醫館創始人周棕軒
“多點執業”是分流患者、造福百姓的好事。把它視作醫院間“搶飯碗”的工具,是很多公立醫院的狹隘看法。
在甘草堂坐診的公立醫院名中醫也不少,以中醫內科的卓立甬醫師為例,每周在寧波市中醫院坐診一天半,在甘草堂坐診一天。無論哪一天,他的門診都是“供不應求”,對原醫院的掛號量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如此一來,不但不存在“搶飯碗”之說,還為那些原本掛不上號,又不想高價購買黃牛號的患者提供了機會,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
歸根結底,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都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在用人中摒棄“我培養、我受益”的狹隘觀念,為謀取百姓福利貢獻一己之力。
“整形專科醫師
準入制度有待完善”
—寧波美萊整形美容醫院總經理助理帥源
2010年,轟動全國的成都超女王貝整容意外死亡事件,將人們關心的整形安全問題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整形手術中,這類手術算是難度相對高的。但比起一些腦外科、心血管的手術而言,這個根本就是一個小手術。連這樣的突發意外都應付不了,很可能與醫生的專業資質有關系。
由于我國目前還缺乏整形美容醫生資質的制度化管理,現在無專業資質的醫療人員“插足”醫療整形依舊很常見,完善對整形專科醫師的資質管理刻不容緩。只有接受過指定的專業化培訓、通過指定的專業考核并取得專業資格證書的醫生才能進行相應的手術。建議評定資格在網上公布,受公眾的監督。
“沒醫保
民營醫院只能夾縫中求生”
—華美婦科醫院院長姚雅琴
加入醫保定點,是所有民營醫院的“終極夢想”。因為沒有醫保,華美這十年來可謂“在夾縫中求生”:有患者來掛號,一聽不能刷醫保卡,扭頭就走;還有的患者來電咨詢,上來就問“你們是不是省、市醫保定點單位?”一聽不是,寧可舍近求遠,到公立醫院排隊掛號。
為什么藥店和社區服務中心都能進醫保,中小型的民營醫院就不行呢?雖然去年出臺文件,宣布門診也可申請醫保定點,寧波市委書記劉奇在調研時也提出“要放寬市場準入制度,對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一視同仁”,但政策是政策,執行是執行,很多時候,對于民營醫院的扶持政策就像一扇玻璃門,看著都在眼前,但伸手就會碰壁。
“滿足患者需要
是民營醫院生存之道”
—寧波歐亞男科醫院院長陳孝先
作為一個嶄新的醫學分支,男科的出現和崛起,迎合了現代人對于生活品質的卓越追求,填補了男性健康關愛領域的空白。始終以患者的需求作為出發點,這是民營醫院最根本的生存與發展之道。
在整體醫療水平和行業口碑都不如公立醫院的情況下,民營醫院要在夾縫中求生,就必須找到新的突破點。秉承“患者至上”的原則,從以往的病人求醫轉變為醫生為病人服務。角色和心態的變化,可以使民營醫院在服務上更貼近群眾,也更人性化。
患者的需求是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也是民營醫院樹立口碑、贏得市場的關鍵所在。
“該是為民營醫院
正名的時候了”
—寧波同仁醫院院長賈望來
一提起民營醫院,很多人就會將其與“老軍醫”、“游醫”等名詞聯系在一起。這是因為部分民營醫療機構的虛假廣告和亂收費現象已經讓百姓對其產生了信任危機,好比“搬起石頭來砸自己的腳”,將整個行業的發展道路都給堵死了。
民營醫院要為自己正名,光靠說沒有用,還必須讓患者看到內部的真實操作。各項診療收費標準、各科室的專業資質、手術可能存在的風險……這些對外都應透明化,讓前來就醫的患者“心中有底”。同時,將實際情況擺到臺面上,也能避免民營醫療機構中的藏污納垢現象,讓醫療活動更規范、有序,最終為民營醫院正名。
“要自掏腰包
填補醫保報銷虧空”
—寧波友好醫院院長劉俊濤
加入醫保定點單位,對醫院來說是一件幸事。但同時,我們也面臨著一些質疑和不理解。
不同于公立醫院,我們每年的醫保報銷比例不高,只有較小的一筆額度,實際操作中根本不夠用。為縮小與公立醫院的差距,醫院只能自掏腰包,貼補一部分費用。另外一部分,需要患者自費。
實際上,我們已經降低了自身的利潤,但很多患者還是不理解,以為我們在賺黑心錢,實在是有苦難辨。雖然每年的基金總量在增加,但由于幅度較小,跟不上醫院發展的需要。希望政府能放寬醫保,以便醫院更好地服務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