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起公立醫療機構及醫保定點民營醫療機構的藥品將全部通過廣東省第三方藥品電子交易平臺進行采購,每月競價一次。今后患者到醫療機構買藥,可能會遇到不同醫院同一種藥品價格不同的情況,甚至會遇到同一醫院同種藥品不同批次的藥價不同的情況,有人稱其像市場上的“海鮮”。
今后患者到公立醫療機構及醫保定點民營醫療機構買藥,可能會遇到不同醫院同一種藥品價格不同的情況,甚至會遇到同一醫院同種藥品不同批次的藥價不同的情況,有人稱其像市場上的“海鮮”,不同商家不同價,不同季節不同價。2014年起上述醫療機構的藥品將全部通過廣東省第三方藥品電子交易平臺進行采購,每月競價一次。深圳市衛人委規劃財務處有關負責人表示,制度設計者的初衷旨在通過市場競爭充分降低藥價,但也可能出現“海鮮價”現象。
第三方采購旨在降藥價
近日,深圳市衛人委轉發了廣東省衛計委關于全省醫療機構藥品交易工作的通知。通知的核心內容是全省將啟用新的省第三方藥品電子交易平臺,全省公立醫療機構(含醫院和社康中心)、醫保定點的民營醫療機構必須通過這個平臺采購。據市衛人委規財處有關負責人透露,該平臺隸屬于廣東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明年開始,深圳將按照基本藥物、醫保目錄品種和非醫保目錄品種的先后次序逐步上線交易,每類品種交易結果產生后,將進入新的藥品交易平臺進行采購,運行了6年的原藥品陽光采購系統的網上采購將逐步退出。根據省衛計委的要求,深圳相關醫療機構要在11月20日前完成藥品交易報名及注冊工作。
市衛人委規財處有關負責人說,2007年至今,深圳公立醫院的藥品全部通過廣東省醫藥采購平臺采購,由醫院在平臺上自由遴選藥品。目前,平臺的藥品約有2.7萬個品種規格(以下簡稱“品規”),全市公立醫院遴選使用的藥品約有9000個品規。“在海量的品規中,醫院選擇余地大,也給醫院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間。同一種藥,不同廠家規格劑型,價格相差很大。”該負責人透露,深圳醫院用藥總體有一種趨勢,愿意選擇高價藥、合資廠生產的藥。深圳社保部門曾上報過一份調查報告,醫院70%的用藥屬于次高價藥。而新的第三方交易平臺,脫離了原來的衛生系統,直屬于省政府,傾向于通過充分市場經常降低藥價。另外,醫院在基本用藥和醫保目錄品種采購上,降低了選擇性,也減少了醫院在藥品采購上的暗箱操作。
醫保用藥將“價低者得”
新的交易平臺將如何通過市場化競爭實現降低藥價的目的呢?市衛人委規財處有關負責人解釋說,在新的交易平臺中,基本藥物、醫保目錄品種將通過集中采購,發揮團購優勢,用量降價;非醫保目錄品種由醫療機構自行與生產企業議價實行網上交易。以基本藥物和醫保目錄品種采購為例,醫院定期發布采購需求,包括采購量和采購期限;廠家可根據藥品數量,在3天內進行報價,平臺系統就會根據雙方的供求條件吻合程度,按照“價低者得”的原則進行配對,自動生成采購合約。平臺會設定一個“天花板價”,廠家中標價格不得高于這個價格。
與原陽光采購不同,在交易過程中,醫院只能遴選擬使用藥品的通用名、劑型和規格,不能指定到具體廠家,系統會自動生成的中標廠家簽約。該負責人說,新的交易平臺一定程度上會優化采購流程,廠家為了順應價低者得的原則,會想方設法通過減少代理環節來降低藥價。這也是該制度設計者的初衷,通過公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來擠壓藥品水分。
每月競價同藥或不同價
根據市衛人委的通知要求,新的交易平臺每月開展一次網上競價,可能導致同一區域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甚至同一醫療機構不同批次采購的同品規藥品價格不同。這意味著,新平臺打破原來同品規藥價“一統天下”的局面,不同醫院之間的同一種藥價格不同,深圳同一個醫院上個月采購的同一種藥到了下個月就調價了。
“我們也想在平臺沒啟用之前,給患者和市民打下預防針,了解平臺采購的規定。”該負責人說,針對這樣的情況。市衛人委要求全市各級公立醫療機構、醫保定點民營醫療機構要做好藥品價格公示工作,及時在醫院官網、院區顯著位置設置觸摸屏或價格公示牌公布藥品價格的變化,并加強宣傳引導,做好患者的解釋及信訪投訴工作。
疑惑五問
新的第三方交易平臺設計的初衷旨在降低藥價,但記者采訪深圳市衛人委規財處有關負責人、公立醫院及醫保定點民營醫療機構、患者后發現,各方對新平臺的啟用仍存在許多疑惑。
1
醫院團購未必能買到平價藥?
今年,深圳市醫管中心成立后,曾提出旗下11家公立醫院集團式采購藥品以降低藥價的方案。在新平臺啟用后,是否意味著團購能爭取到更低的價格?市衛人委規財處有關負責人對此存有疑惑,“這11家醫院的藥品采購量占全市藥品采購量的40%-50%,看起來已經是很龐大的量了,但對于廠家而言,他們面對的是整個醫療市場,當散戶的采購量加起來大于團購的時候,團購的醫院未必能夠拿到最低的價格”。
2
每月競價患者“貨比三家”?
按照每月競價一次的規則,同城的不同醫療機構同一種藥品價格可能不同,同一家醫療機構不同批次的藥品價格可能不同。有患者調侃說:“這不是好比在超市里挑商品,要想買到便宜藥還得貨比三家。”有大型公立醫院負責人也擔心,醫院每年的門診量高達近萬人次,藥品輸出龐大,如果藥價頻繁改變,各醫院同種藥品價格不一,在目前醫患關系緊張的情況下,醫院要花很大的精力去給患者做解釋。
藥品每月競價,有患者質疑自己長期服用的藥物是不是會因為價格上沒優勢被踢出局?市衛人委規財處有關負責人表示,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但平臺設計上應該有替代藥品。
“實際上,新平臺是建議一年報一次量競價一次。”但該負責人說,這種做法又將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十分考驗醫院對藥品需求的預估能力。有醫院藥劑科負責人對此表示擔憂,深圳醫院疾病季節性變化明顯,藥品采購少了擔心不夠應付,藥品采購多了又沒有暢通的退貨通道。
3
“價低者得”進口藥中標率低?
過去,“價低者得”因不夠科學多有詬病,因為可能有廠家為了中標惡意報低價,最終造成無法供貨,再變相提價的結局。有藥品生產商擔心惡意報低價中標的現象會重演。對此,市衛人委規財處有關負責人表示,平臺設計者在這方面已有所考慮,比如中標無法供應的廠家將被列入“黑名單”,兩年內不得進入平臺。
“價低者得”也讓一些長期使用進口藥的患者有所擔憂。市民王先生是一名甲狀腺疾病患者,“我用的進口藥要是比國產藥貴,那醫院是不是買不到了?”王先生的疑問也是市衛人委所憂慮的,“‘價低者得’確實會讓更多價格較低的國產藥中標”。
4
藥價頻繁變化醫保系統“很崩潰”?
在深圳醫院銷售的藥品中,有不少屬于醫保目錄要求。據了解,藥品價格變化,需要將數據上傳至醫保系統數據庫進行核對,通過后再由醫院執行。該負責人說,按照最極端的算法,一個三甲醫院藥品有1500個品規,每年競價12次,光是數據調整,是不是也讓醫保系統很“崩潰”?藥品交易通過交易平臺集中結算,按照極端算法,1500個品規每個由不同的廠家生產,全省21個地市級相關醫療機構的藥款支付結算結果核對,估計也得讓新交易平臺的財務人員“算得頭大”。
5
民營醫院藥價不降反漲?
新平臺即將啟用的消息發布后,有醫保定點民營醫療機構找到了市衛人委反映情況。據了解,該民營醫療機構為我市一家大型綜合民營醫院。據該院負責人提出了自己的擔心:醫院原本采用的是“廠院直銷”的模式,與長期合作的廠家形成了默契,中間沒有什么流通環節,藥品幾乎是以出廠價銷售,但省里要求使用平臺后,或多或少都可能有中間流通環節,這可能導致醫院的藥品價格不降反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