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拋出一大對民營醫院利好的政策:“降低準入門檻,將營利性醫療機構設置審批、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等90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后置審批,實行先照后證,強化事中事后監管。”這意味著民營醫院申請許可證難的問題將會改觀。
目前民營醫院投資的一個大問題是申請許可證難度大,時間長。需要跑各個部門不算,在沒有確定可以拿到牌照之前,吸引投資往往比較困難。而在很多情況下,牌照往往是投資的關鍵,有一些項目估值被炒高,正是因為牌照難求,投資方看重牌照價值而不是實際醫院價值。
新的政策可能改變這種不利于民營醫院良性發展的情況。
民營醫院的投資熱未來無疑會加劇,但面對公立醫院在服務全面和醫生資源上的強勢,私立機構的錯位競爭也是很有必要的。未來民營醫院投資上可能的機會有兩方面,核心是專注服務和錯位競爭。
首先,民營醫院很難在綜合規模上與公立醫院抗衡,在最復雜的治療和手術能力上,短期內要比拼公立醫院,耗時耗力,醫生資源也是很大問題。但正因為公立醫院的龐大和資源緊張,給民營醫院帶來的機會更多是在服務水準上做文章。
民營醫院承擔基礎醫療職能的機會是存在的。以香港為例,私立診所承擔了70%的基礎醫療(全科)服務,而復雜的治療如專科和手術,則有90%以上在公立醫院進行。私立機構如果要從規模上直接和公立醫院拼,在現在的市場條件下非常困難,即使靠大資金砸,鑒于目前醫生仍然受到體制內福利、評職稱等條件的限制,不愿意走出來,即使靠大資金砸,也無法吸引到太多資深的老專家。
既然在綜合性上的競爭很難,私立機構不妨走針對中產階級,服務優質的門診基礎醫療服務。目前這類服務在中國極度缺失,但需求很大。25歲到45歲的中產階級對目前公立體系的服務不滿主要集中在等待時間長,和醫生交流機會少,價格不透明等方面。民營機構如果能夠打造服務優良的連鎖門診服務,在就醫體驗上和公立醫院做出區別,就很有可能吸引這部分客群。
其實類似和睦家這樣的高端私立醫院已經開始做類似的服務,在日常問題的處理上用戶選擇這類機構的主要原因是服務好,而真正遇到復雜狀況還是會轉去公立機構治療。所不同的是這類醫院的服務人群一半是買有高端商業醫療保險的客戶,一半則是非常富裕的自費客戶,價格門檻讓這類機構不可能大眾化普及。
但廣大的中端消費者卻及其需要價格比和睦家等機構低,覆蓋醫保,但用戶體驗好的門診服務。民營醫院在這個市場上很有機會,如果能夠建立和綜合性公立醫院的轉診通道,是有可能建立基礎醫療在連鎖診所解決,復雜情況馬上轉診到公立醫院的體系。
民營醫院的另一個機會在于服務類的專科醫院。很多上市公司尤其是醫療類企業都看好這個領域。民營企業很難在復雜的專科上和公立醫院抗衡,比如心血管手術,腫瘤手術上,最好的醫生和科研力量仍然會集中在公立醫院。但在需要長期服務的項目上比如慢性病治療、康復等領域,專科的機會非常大。
長遠來看,公立醫院的優勢在于復雜治療、手術以及科研,而民營機構的優勢在于服務,尤其是基礎醫療、慢病以及長期健康服務。要想用做公立醫院的辦法去做民營醫院,在資本,人才和市場品牌上都很難做到,只有從服務這個錯位競爭入手,才或許能為民營醫院殺出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