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國內醫患關系緊張是不爭的事實,除卻人類在疾病面前的“渺小無奈”,這種“緊張感”很多都來源于“掛不上號、看不上病”所衍生出來的焦躁情緒。
據了解,全國有近2.5萬家醫院,其中民營醫院有11,514家,這已經占了全國醫院總數的四成多,但門診量和入院人數的占比卻非常低,分別為2.7%和2.5%。“醫療政策資源的極度不平衡”我們暫且不論,“感冒萬八千,報銷很罕見,不孕不育滿天飛,隨治隨走蒙人玩”更是當下國人對于民營醫院的總體印象。萬幸,政府已經深刻意識到民營醫院的重要性,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支持民營醫療發展,比如鼓勵社會辦醫,優先支持及開辦惠民性醫療機構……趁熱打鐵,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國外民營醫院是如何壯大騰飛的?
先看“民營醫院”大國——美國。在這里,私立醫療機構之所以發展的“如火如荼”,主要有賴于以下兩點。第一,這里的醫生很高尚,這里的醫生很直溜。想要在美國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你首先在高中時期成績就得“高高在上”,然后是大學四年學習,醫學院四年學習,畢業后還要做3-5年的住院醫師,通過所有考試后,才能獲得專業委員會頒發的醫生資格,然后才能向州政府申請行醫執照。這還不算完,即使你的診所開業,你還得不斷接受各種專業培訓,以便了解最新醫學研究成果,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所以若你的手法與胡萬林、王林大師“不相伯仲”,勸你莫來美利堅!第二,醫生就是檢查身體、開方子的,“病人性欲高漲,你卻給人家開‘偉哥’拿提成”這種事情基本不會發生,因為醫藥與醫療設備質量都是由食藥局親自進行監管,衛生部則是對服務質量進行監管……嘖嘖,看到了吧,醫生服務專一,不拿回扣,手法高超,“民營醫院”不發展壯大才怪!
再看鄰國日本。日本的私人診所行業同樣非常發達。雖然說在日本開辦一所純私人性質的診所并不太難,開設者只需向所屬地區役所咨詢,告知自己的計劃,獲得同意后就可以開辦,但并沒有因此影響日本人“有病先去診所”的共同習慣。原因很簡單,日本對私立醫院的規定非常嚴格。比如日本實行“按服務付費”的醫療保險支付系統,服務價格由政府制定,每兩年修改一次,醫療藥品、器械等費用全國統一;比如醫生、護士等必須獲得資格許可證后方可從業;再比如對醫療廣告嚴格控制,“吃幾方藥就能治愈艾滋病”的宣傳橋段絕對不會出現……多管齊下,才保證了日本“民營醫院”邁向正確發展的軌道。
其實國外走一圈下來,我有一個很深刻的認知,那就是在很多國家,民營醫院的開設其實并不難,也頗受國家鼓勵,在實際運營過程中,這個行業卻受到整個國家法律的嚴格監管,而不是醫院一家說了算。像在澳大利亞,若出現醫患糾紛,患者一般都會選擇求助于法律。比如可以向醫學管理委員會或者各州的公平貿易廳投訴,其中會有專業顧問對其申訴進行評估,或者患者可以直接向警方投訴。評估結果出來后,則由醫院和病人各自的保險公司來處理后續的賠償事宜,“從醫院開始注冊、行醫、藥品進口、顧客投訴到最終賠償,一切都井然有序,責任明晰。”再比如說在日本,那些民營診所更是“如履薄冰”,因為一旦發生事故,沒有“背景”的它們很可能會面臨巨額罰單,更有可能會被直接剝奪行醫執照,關門歇業。沒辦法,只能熱情服務,嚴謹治療,以保“飯碗”之長盛嘍!
比規模更重要的是醫術,比扶持更有效的是法律。祖國,你聽懂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