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中國銀聯宣布與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開通一款醫療支付應用,將支付與傳統的掛號、診療、檢查、取藥等環節進行融合。這是銀聯“現代醫院”戰略的第一步,也標志著這個全球受理規模第三的銀行卡組織吹響了進軍醫療支付戰場的號角。
有過在國內公立醫院看病掛號的人都有過類似體驗:排隊——等待掛號——排隊——等待看醫生——排隊——等待付款——排隊——等待取藥或做相關檢查。中國醫院里出現了獨特的“三長一短”現象:掛號、候診、收費隊伍長,看病時間短。
銀聯方面稱,此次推出的“現代醫院”的創新之處就在于解決了醫院和患者最關心的支付排隊難題:第一,社保付費與自費部分自動實時分開結算,社保應付部分仍從社保卡賬戶扣除,自費部分從綁定銀行卡扣除;第二,首推家庭賬戶一卡支付功能,可在家庭賬戶中添加老人、小孩等家庭成員,用綁定的同一張銀行卡即可為其預約掛號并支付診療費用;第三,院內自助終端與手機APP遠程綁定同時支持,患者可自由選擇。
由于看好移動醫療市場的增長空間,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國內支付巨頭開始從掛號機制上布局醫療支付領域。如阿里巴巴推出“未來醫院”計劃,騰訊推出“智慧醫療”計劃,如同打車市場上跑馬圈地的故事一樣,兩方紛紛開展“圈醫院”的競賽。
2014年5月,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宣布推出“未來醫院”計劃,通過移動互聯的方式改變醫院就醫排隊問題。來自支付寶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全國已有25個省市37家醫院進駐支付寶“未來醫院”,累計為超過30萬個患者提供服務。
騰訊則通過其微信團隊聯手廣州市衛生局,在2014年11月25日啟動微信“廣州健康通”公眾號,將廣州六十家醫院“裝進”微信,提供預約掛號服務、健康檔案查詢等全流程服務。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支持微信支付。
縱觀阿里、銀聯等巨頭的做法,其實都有大同小異之處:先從支付領域盡可能緩解患者排隊之苦。此外掛號、候診、繳費、取檢查報告都可以通過第三方支付完成,支付寶甚至還提供了醫院地圖導航等增值服務。
不過,醫療第三方支付的短板也顯而易見,那就是對接醫保的渠道仍未完全打通。不夸張地說,如果不能有效對接醫保,第三方支付對就醫流程的優化依然難以稱得上根本性的變革。
目前醫保政策要求,“人卡證合一”,醫保支付時,醫保卡芯片必須和支付設備直接接觸,才能完成醫保結算。無論是銀聯還是支付寶,都提到要將對接醫保部門作為下一步工作安排,換言之,當下大部分醫院的第三方支付也只支持自費,暫不支持醫保結算。
這并不是銀聯、支付寶不想,而是確實力有不逮。一方面,各家醫院的信息化水平不一,醫院的信息化系統廠商非常分散,集中度不高。這樣,在打通后臺系統時,都需要具體對接不同的系統廠商,采取不同的技術方案。另一方面,接入醫保的話,除了對接醫院的系統,還需要與醫保系統進行對賬。而各地的醫保規則不同,對不同群體的人的賠付規則也不一樣,對系統的復雜性要求非常高,短期內落實的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此外,即使是自費用戶,醫院方面向第三方支付開放的接口也是非常謹慎的。便利程度可能也未必會像想的那么高。中山醫院計算機網絡中心主任陰憶青就表示,出于平衡便利性和安全性的考慮,最初銀行卡綁定使用會有很多開關設置,初期便利度可能不高。
即便患者層級的感受度依然有限,阿里和騰訊已然是激戰正酣。只不過當它們突然發現銀聯這頭“巨獸”也下場參賽了,心中這份緊迫感不知道會不會又得提升一個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