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政策放開,組建醫生集團成為醫療領域內的新型發展模式。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副主任醫師孫宏濤創建的體制內醫生集團正是洪流中發展迅猛的一支。6月3日,孫宏濤在微信中接受媒體采訪,全方位解讀體制內醫生集團的現在與未來。
演講中,孫宏濤對體制內醫生集團、創建醫生集團所需面對的醫院態度、風險把控、患者來源、醫保銜接等記者題進行了詳細解讀。
據孫宏濤介紹,醫院對創建體制內醫生集團的態度比較開通,目前沒有遇到具體記者題。醫生集團會根據風險把控選擇合作醫療機構。對于患者定位,孫宏濤表示,北京主要像高端門診,外地主要針對大眾患者。
對備受關注的醫保記者題,孫宏濤表示,如果與其合作的醫療機構有醫保,患者通過體制內醫生集團平臺就診過程將會享受醫保。
記者:什么是體制內醫生集團?
我們是來自比較大的公立醫院、重點醫院的重點科室的醫生,是醫院正常運轉中的中間力量,其中很多人心懷理想,但又想留在體制內,政策的松動,我們成立了醫生集團。
起初,我們設計體制內醫生集團平臺主要針對副教授級別的醫生,其醫療技術相對成熟,但又缺乏一定機會。但從目前情況看,醫生響應程度與范圍已經超過了我們的設計初衷。國內一些頂級大牌醫生也聚集在我們的平臺上。針對各個層次醫生的不同需求,平臺也會以不同方式滿足。
記者:為什么留在體制內?
由于公立醫院的壟斷,絕大多數醫生處于醫院光環的籠罩下,沒有自己的醫生品牌。這些沒有品牌的醫生一旦貿然離開體制,會經歷一段時間的低潮和重塑品牌的過程。
有些醫生離開體制,很長時間沒有病人,沒有手術,收入還不如體制內高。我們暫時留在體制內,一方面是為了更多的資源和空間,也為了尋找更好的機會。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嘗試和修正自己在市場中的行為,學習市場適應能力,樹立自己的品牌。
記者:運作模式與患者定位
目前體制內醫生集團運作的主要方式是選擇和一些私立醫院、公立醫院、診所等進行合作。簡單的合作模式是派醫生到合作單位出門診或做手術,而深層次的合作主要是對科室進行技術的幫扶、授課、科室托管、繼續教育等。
針對北京患者,我們目前做的還是比較像高端私立門診;對于外地患者,我們則主要面對的是大眾患者。對這一做法,投資方這邊沒有記者題,最重要的還是看如何與當地醫療資源對接。
記者:如何選擇合作醫療機構
選擇合作醫療機構需要面臨很多記者題,其中風險把控最重要。例如,骨科手術等風險較低的手術,我們對合作方的需求比較低,在縣級醫院或者私立醫院都可以完成。但對心臟手術等風險較高的手術,對合作方的要求就會比較高。
我們目前也正在和相關保險機構對接,但由于目前沒有針對體制內醫生集團這一模式的保險產品,需要重新設計,可能需要一段時間。
記者:發展體制內醫生集團的瓶頸在哪?
醫生集團其優勢是優質的醫生資源,其短板是是缺乏運營能力。我們對運營和管理團隊的需求非常迫切。
醫師執業法也是現實存在的一大記者題。在現有的醫師執業法前提下,所謂的自由執業醫生并不存在。醫生不能跨省到外地看診,只能通過會診的方式提供醫療服務。我們醫生集團能夠做的就是在現有法律框架下,使醫生集團合理合法合規。
記者:體制內創建醫生集團,醫院態度如何?
醫院的態度比較開通,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什么記者題。醫生集團能夠為醫院帶來的好處是盤活閑置的醫療資源。一些醫院硬件醫療設施非常好,但是由于缺乏優質醫生隊伍,造成醫療資源閑置。醫生集團恰好能夠發揮這一作用。
記者:是否與醫保銜接:
有沒有醫保主要看與我們對接的當地醫院是否有醫保,如果當地醫院有醫保的話,我們這個過程中就有醫保。
記者:體制內醫生集團盈利模式在哪?
目前來說,盈利模式還不清晰。